临清钞关,是明清两季朝廷派驻临清督理运河关税的直属公署。始设于明宣德四年,宣德十年升为“户部榷税分司”。下设德州、魏家湾、尖冢等五处分关,管辖370里运河。临清钞关是运河八大钞关之首,也是唯一现存的遗址,文化内涵积淀丰富,是研究我国运河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遗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仪门,我们便来到了钞关衙(ya)署。这是一个三进院落,现在是按遗址保护的形式来修善的。这是公堂遗址,三开间,四几年被损毁。旁边的是衙皂房和巡栏房,是衙役们办公的地方,这是卷房,是储存文件和档案的地方。这两边的房屋是南北穿厅,从南穿厅穿过去就是衙署官员居住的地方,从北穿厅穿过去就是货物储存、税银存放的仓储区。

后面是中轩遗址,也称二堂。一些比较私密的事件就到这里商议。它也做穿堂用,从这里穿过去就是后面的后堂,后堂叫做饮思堂,是用作官员休息或是会见宾客用的。

这块碑是明正德年间(十五年)状元唐皋(gao)所撰《重修户部分司公堂记》碑,旁边这一块是清乾隆年间(十二年)山东巡抚喀尔吉善所撰《重修榷关公署记》碑。

临清钞关是运河八大钞关之首。尤其是在明万历二十五年的时候征收税银八万三千余两,占全国运河税额的四分之一。而山东省在万历六年征收税银八千八百六十两,仅占临清钞关的十分之一稍强,足见临清钞关之突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漕运停航,各钞关署治遂废。但临清卫河舳(zhu)舻(lu)依旧,仍行天津,钞关依然收税,直至民国十九年(1930年)裁撤。作为运河文化的一处重要的载体,临清钞关是运河八大钞关唯一现存的遗址,在5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为设关时间最早,撤关时间最晚,跨越历史最长,为封建王朝贡献最大,现存史料最丰富的国宝单位。

明代万历年间意大利著名传教士利玛窦沿运河进京朝见万历皇帝,途中被税监马堂留难;明末小工业者王朝佐反税监运动也发生在这里。税监马堂(太监)一天收税四次,中饱私囊,横征暴敛,致使临清商贾萧条,以致引发了历史上有名的以王朝佐为首的“临清民变”。文学名著《金瓶梅》对临清钞关也多有描述。

原钞关衙署建筑面积四万多平方米,关堞前由河口正关、阅货厅、玉音楼、“裕国、通商”两坊组成,称“前关”。关堞后为仪门、公堂、南北各三进院落,置穿厅、船料房、巡栏房、衙皂房、税银库、鼓铸坊等,称“后关”。

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康熙五十六年(1717)至清末各朝历年山东巡抚奏报皇帝朱批奏折,明晰记载着临清户、工两关历年榷税、解京、差用、水脚银等具体银数。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