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到的这个古香古色的建筑群是鳌头矶,始建于明朝嘉靖时期(1522—-1566)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录于《中国名胜大词典》。

她的名字源于特定的地理环境,旁边是元代挖凿的会通河,以及明代挖凿的会通河。鳌头矶就是这两条运河结合处的一个堤坝,当时是这里的地势比较高,明代正德年间在此叠石为坝,就像乌龟抬起的头。两条河道上的四个水闸各分左右像乌龟的四个爪子,在卫河上有一个广济桥就像乌龟的尾巴,明代的知州马伦以其形状就把这里命名为“鳌头矶”。与“独占”二字相呼应,赋予独占鳌头的意境。

由于历史种种原因,鳌头矶遭到多次不同程度的破坏。1934年鳌矶坊被迁往临清进德会内(现大众公园内,现保存完好)。鳌头矶牌坊上的“鳌头矶”三字系明代大书法家方元焕所书。

杜公去思碑,杜公是清光绪时的知州,去世后老百姓为了怀念他所立。

经正民兴,清代州民为知州李维显所立的功德碑,当时还为他建立了祠堂,名为甘棠祠,俗称李公祠,本属于这个建筑群的一部分,在北墙的位置,后拆除了。现在北墙上嵌着明清时期的墓志铭数块。

鳌头矶整个建筑结构严谨、布局得体、玲珑纤小、古香古色,是明代北方地区典型的木结构建筑群。其建筑包括:甘棠祠、吕祖堂、登瀛楼、观音阁等,这里是一处重要的革命纪念地,她亲历了大革命到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风风雨雨。

吕祖堂,里面供奉的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早期被破坏了,近几年才按原貌修复,这里曾是党的领导机关所在地和重要活动场所,1938年中共临清县工委机关报《力报》便在此创刊,1939年1月八路军陈赓将军在此召开重要军事会议。(可以拜一下)

从楼梯上去就是登瀛楼了,自古“瀛”字便有世外仙境之意。传说有一处叫做瀛州的地方,那里景色优美,物华天宝,宛如仙境,是神仙的居所,站在这里就如进入仙境一般。看大运河就像一条玉带在楼前飘过,所以俗称望河楼。这个瀛字与输赢的赢字同音,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进京赶考的考生谁都想赢的功名,所以都会到这里来。乾隆皇帝七次下江南曾三次巡幸临清,留下了“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的佳句,明代大学士、著名诗人李东阳有一首诗《过鳌头矶》曰:“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泊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这些都绘声绘色的描绘出当年临清繁盛的运河风情。

观音阁是整个建筑的最高点,砖木结构,四开门。清代进行修缮中顶部加筒瓦,负荷增重,改砌三面墙,两面山墙开有八角形窗户,与望河楼相映成趣,浑然一体,里面供奉的是观世音菩萨。从吕祖堂的道教体现了道家自然治世和自然人格的意念,到观音阁的佛教,体现的是佛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精神。我们可以看出,这里是一个道教和佛教相结合的建筑群,其中包涵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昭示着临清人民的博大胸襟和心灵历程。

这里是临清美景之一,鳌矶凝秀之所在。明清两代漕运鼎盛之时,文人骚客常登临楼阁眺望,见船来舟往,帆樯如林,即寄情抒怀,赋诗唱和,鳌矶凝秀逐成为运河繁荣时期临清的一景。清末河运停航,鳌头矶才渐失当年风采。

近年来许多学者、诗人、书画家,如季羡林、臧克家、高启云、夏雨常、李予昂等先后为鳌头矶题赠佳作墨宝,国画大师李苦禅85岁时为鳌头矶题写匾额,使古老的建筑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