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块砖头有啥难的?有个土窑不就行了?”12月26日,临清市魏湾镇贡砖文化传播基地50余亩的场院里摆放着近2万块青砖。和普通的砖厂不同,在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声,工人们有的在往模具里扣砖坯,有的在清理砖窑,42亩的生产场地井然有序。

山东省临清市魏家湾贡砖文化传播基地负责人赵庆安笑着回答:“你要这么想,如果穿越到明朝一个砖窑里当学徒,非吃够苦头不可。虽然现在科技发达很多东西都用机器生产,但是制作传统的临清贡砖还得是靠双手才行。”

在生产场里,不时传来摔泥声,一大块湿泥被制坯工人从高高的泥堆上割下,接着用钢叉铲起用力摔在地上,再铲起再摔,如此反复十余次,搁置一旁待用。

“这是醒泥,不断摔打可以排除泥中的气泡,就像蒸馒头和面一样,也可以把泥土‘唤醒’。”赵庆安介绍道,“选土对做好这块贡砖来说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据他介绍,烧制贡砖的土是特有的“莲花土”,这种土一层红、一层白、一层黄,土质细腻无杂质。

“莲花土”经过碎土、过细筛,选出没有杂质和颗粒的精土放入池中,用水浸泡。浸泡一年后,再过滤出细泥膏,经过踩踏去除泥内气泡。然后,经过“醒泥”“摔泥”,放入铺布的砖模内,以板拍打,用铁弓刮掉多余泥浆,制作成坯。制作好的砖坯还需放置整齐进行凉晒,干透后方可装窑焙烧。装窑后,一般用豆秸或棉柴烧30天左右,再用水慢慢洇窑,最后出窑。采用传统技艺制作的临清贡砖从选土到出窑需要经过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极其讲究,机器无法代替,全靠技艺精湛的匠人掌握。通过这种方式烧制出的砖“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韩国甚至将其称之为“会呼吸的砖”。

“拿制坯来说吧,既是体力活也是一门技术活。一块泥料重达七八十斤,没点力气可举不起来,但是光有力气也不行,扣坯的时候必须一次扣满模具,四角四棱都要填满、填实,不能有任何的缺陷。”赵庆安摸着排列整齐晾晒的砖坯说,制作好的砖坯需要整齐码放晾晒,干透的砖坯经过严格的检验后便可以装窑焙烧。

“为了继承传统的工艺,我们还是沿用生物质烧制,烧出的砖青黑透绿,成色漂亮。”烧砖需要1个月的时间,在烧制20多天的时候就要停火,等几天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在窑顶封土,慢慢注水开始洇窑。通过洇窑,烧出的贡砖才呈现出豆青色。

“什么时候停火是关键,窑洞后面有一个孔,就是为了便于查看烧制情况,确定停火时间。”赵庆安说。经过这样一整套复杂的烧制工序,临清贡砖烧制完成。

文物的修缮讲究原产地、原质地、原工艺,临清贡砖依旧在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故宫、武当山五龙宫、泰山岱庙等地进行古建筑修缮。目前,临清贡砖不仅在国内畅销,还出口到了日本、韩国等深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