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西汉初年即设县制,作为聊城地区唯一的,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认定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人杰地灵,低调不张扬。    


千年古县话地名——临清舍利宝塔                临清舍利宝塔位于山东省临清市先锋路街道,卫运河东岸,建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系缘于风水的佛教建筑,为安置佛舍利之宝塔,因塔内存放舍利子而得名。登舍利宝塔远眺,巍峨壮观、雄浑大气,遥闻见证临清漕运时期商业大都市的繁华景象。明代大学士叶向高有“风铎闻千里、云檐接九霄”诗句,述其登塔之亲身感受。


临清舍利宝塔(徐延林 拍摄)        根据清乾隆时期的《临清州志》记载,临清舍利宝塔,亦名永寿寺塔,位于原土城怀朔门外三里许卫河东侧,塔为砖石木混合结构,九级八面,顶如将军盔状,甚威武。塔后建有永寿寺,规模显巨,殿宇恢宏,曾为临清最大的佛教建筑群之一。现永寿寺已不复存在,舍利宝塔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屹立在运河之畔。      塔岸闻钟为古代临清八景之一,旧时,因临清舍利宝塔建在永寿寺内,傍晚当漕船驶入运河之时,可闻永寿寺僧人撞钟之音,故得名塔岸闻钟。宝塔通高61米,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八面九级,逐层略有收分,通体近乎垂直,各角塔檐上系有铜铸的小钟铃,风摇钟鸣,檐为陶质仿木出挑斗拱,转角斗拱下垂陶质莲花垂朴,斗拱下部镶嵌陶质“阿弥陀佛”,门楣上镌刻“舍利宝塔”四字。

临清舍利宝塔(徐延林 拍摄)      据传说,临清舍利宝塔并非为“舍利”而建,而是缘于风水。明万历年间,临清文人缙绅聚议,认为临清的风水不利,最后决定,将临清土城北方的观音大士像移至此处,并建造一座宝塔,此处正是临清汶、卫两河汇流北去的“天关”。众人推举在家的临清籍工部尚书柳佐主管其事,由临清商民捐资,历时九年而成,并正式定名“舍利宝塔”,由时任山西按察使的临清籍进士王成德题写了塔额。      临清舍利宝塔与通州的燃灯塔、杭州的六合塔、镇江的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为运河岸边一标志性建筑。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临清舍利宝塔(靳国君 拍摄)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