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久没有动笔了,这次动笔竟然是因为我们临清部分省协会员为临清“影艺联盟”系列丛书拍摄的《临清“守艺人”》。
那是去年秋天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我和王滨、张子水三人在古运河畔、大槐树下航拍的时候,讨论了一个话题。之前我们拍摄的有风光、有闹市、有人像、有工厂、有农村有林林总总的一些东西。王滨、张子水拍了一些临清的老街老巷,还有一些市井故事,有深厚的积累。至于我,拿相机较晚,主要拍风光,拍见闻,也拍一些工农业、集市的片子。总体来说,拍的题材凌乱而不系统。子水曾多次说到山东省艺术摄影家学会副主席、聊城艺术摄影学会主席赵雅军的话:“要拍我们子孙看不到的东西”。他自己也说拍拍那些即将逝去的影子。王滨正在操作无人机,我们三人议论起来了,他说:“我们何不联系一些志同道合的摄影人,系统的拍一下身边的故事、拍一下我们的家乡、拍一下我们家乡的运河文化。”
王滨的提议打开了我们的思路。我们知道,运河文化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广阔的开放性,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乘着历史的航船走过了2500年的时光来到了我们面前。当一阵古老的风从历史深处吹来,我看到时光的日历在从后向前一页页翻动,难道我们不应该拿起我们的相机去探寻我们家乡镶嵌在历史长河中的运河文化?
这运河文化就是这座古城的宝藏,需要珍惜、需要保护、需要记录下来。渐渐的这轮廓明晰起来:带着对运河文化的热爱,拍摄临清运河文化吧。让我们家乡的运河文化凝固起来,形成我们的共同记忆。
就拍运河文化吧,运河文化林林总总、万万千千。由于临近春节,我们就从“州城社火”作为切入点。是的,就从“州城社火”开始,我们仿佛看到了那舞龙、那舞狮、那秧歌、那高跷、那竹马、那架鼓,他们闹翻一条街,震撼一座城。看到了城乡百姓自发的加入到社火表演队伍中,书写着这座古城的文明。于是王滨老师做文案,以王滨为主我们三人投入了大量的前期调研、策划工作。
正当我们筹备好准备拍摄时,新冠疫情突然来了,计划停了。怎么办?在这一危难面前,临清和全国人民一道心手相牵、守望相助、共克时艰。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团结起来、患难与共、众志成城、共同抗疫。这是一个民族在紧要关头迸发出强大的精神力量,是流淌在我们民族血液中的家国情怀。
直到疫情趋缓时,我和张子水向王滨建议:我们以前“州城社火”的选题,大部分是春节前后拍,现在看已经不合时宜了,我们围绕运河文化重启一个新课题吧。于是王滨找到文化馆刘亚婷馆长、非遗中心柴鑫主任,在她们的精心指导下,重新确定了课题,拍摄运河文化的另一组成部分:临清“守艺人”。
选题的变更,临清文化馆、非遗中心的加入,骤然使我们先前计划的分量重了起来。观察问题的视角有所调整,拍摄不再仅仅是我们摄影人的热情和执着,更多的是多了一份责任和担当,重要性和工作量也大大的增加了。“州城社火”计划拍六个,并且这六个团体都有不错的组织能力;而临清“守艺人”初步估计就有三十多个,被拍对象大多是个人,难度大大的增加了。拍摄内容重新定了下来,就要确定拍摄人员了,于是我们的团队有了: 潇洒不拘的张志哲、勤奋务实的付金岩、 风趣幽默的卞九华、智慧灵动的张福杰、 做事严谨的尹建忠、负重前行的徐延林。
这些人都是临清摄影协会会员同时也是省摄影协会会员,共九人。俗话说:鸟无翅不飞、人无头不走。临清“守艺人”拍摄成了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个领头人。我们经过酝酿,推举王滨作为我们的组长。这一生中我们不知道遇到过多少组长,大大小小的、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的,虽各有不同,但也有一个相同的点:就是都有大大小小的权利、也有大大小小的责任和义务。可当我们的组长不是这样,只有后半部分:只有大大小小的责任和义务,王滨老师具备这样的品质,这也是我们敬重他、推荐他的原因。
临清“守艺人”既是运河文化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它不仅生动的叙述着过去,也深刻的影响着当下和未来。它是临清人民的宝贵财富,是临清人民在奋进的岁月里,留给中国乃至世界古老而美丽的记忆。悠悠大运河历经了千年沧桑,古老的临清城有许多百姓故事。让我们从“守艺人”开始用我们的相机慢慢的品读我们的家乡临清运河文化吧。准备拍摄了,还有一件事情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这事得从组长、子水和我配合央视十台【中国影像方志】栏目组拍摄说起。栏目组的唱里人导演拍摄临清的传统文化,他们拍的是视频。魏湾赵庆安师傅的贡砖和竹竿巷张春生老人的竹编是重要的内容。我们拍贡砖和竹编不是一次了,可配合央视还是第一次。这次拍摄对我们三人影响很大。以至于影响我们对摄影的再认识。唱里人导演开始没有布置拍摄,而是前一天分别和赵庆安师傅、张春生老人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出一些故事。聊完后,开始策划、构思、设计、选角度、选镜头、布光、按工艺流程拍摄。
后来我们认为,我们也应该这样。所以选好题后,我们也不应急于拍摄。先策划思考,然后立足于真实和“守艺人”聊天,聊出“守艺人”及手艺的来龙去脉、聊出手艺的制作过程、聊出“守艺人”的所思所想、聊出这手艺折射的历史和现实的灵光。我们还缺一套重要的设备,就是灯光。这是以前我们不曾有的。跟着唱里人导演拍了几次,知道了摄影灯的重要性了。我们的组长自费为我们添置了摄影灯具。这也是准备工作的一部分。聊的过程,不仅仅是为摄影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更重要的也是了解被拍对象的精神世界、“守艺人”及其手艺的传承故事、事实与细节的把握等等。这样,前期做好周密准备、拍摄时尊重事实成了我们拍摄的基本原则。
整个拍摄过程我们遵循了这些原则,最大程度的记录了临清“守艺人”的手艺展示过程,展示了其活动的真实瞬间。拍摄过程中我们更深深的了解了我们先辈们创造的运河文化,更理解我们临清的“守艺人”执着与伟大。拍摄过程中,我们有了一些故事。
走街串巷吆喝着“水豆腐来”的周海州老人和他的徒弟田培楼、张书芳夫妇,叫卖着弥漫着豆香的临清托板豆腐。当你听到这悠长的叫卖声,仿佛回到了那古老街巷,品着从明朝飘来的豆香。记忆中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几乎每个路口都有熙熙攘攘的人们或蹲着、或弯着腰、或单腿翘在自行车上、或者几人围在一起站立在那里,喝一板水汪汪、热乎乎、滑嫩嫩的水豆腐,享受那悠长的豆香。带着期待而来、带着美好,带着满足匆匆离去。这是我们临清最快最美的快餐了。由于时代的变迁,现在吃托板豆腐的人们少了起来。由于周海州老人和他的徒弟田培楼、张书芳夫妇还坚守着,一些食客顺着“水豆腐来”的高亢宏亮吆喝声还能寻找到这回味悠长的美味。
今年8月29日,临清开元山庄茶室迎来了一位面塑艺人,面容姣好、美丽端庄,她就是陶玉洁。在这里她给我们演示了制作面塑的全过程。她的面塑,把面塑人物置于微缩景观之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内容新颖,故事性强。每组景观及人物,在她的作品中,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灵感,超凡脱俗、妙手成春。作品被赋予了无穷的畅想和寄托。在拍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她的《钟南山医疗团队》《疫情下的生命线》《群防群控》等8幅面塑作品于6月13日在武昌“以艺传情——抗疫艺术作品展”展出。
临清龙灯萌发于临清,是当地重要的民间社火项目。临清龙灯我拍了很多年,但和传承人少坤熟识还是在去年筹备拍摄“中州社火”之前。他有坚实的身板、睿智的目光和灵巧的双手,他是临清龙灯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我们拍摄了他的龙灯制作过程。临清龙灯扎制以竹、木、布、绸、麻、铁丝、弹簧、立粉、颜料、金膏等,制成红、黄、绿、青、紫五色龙,代表五个方位,涵含天下和合之意。龙头扎制绘画完成,高高举起,活龙活现,栩栩如生。龙灯扎制的拍摄,是我们团队队员最全的一次,九个成员全部到齐。
手艺人要养家糊口、“守艺人”不仅仅要养家糊口,还要把手艺传承下去。择一城、学手艺、学好手艺,守一生。
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是临清大多数守艺人的写照。
书法家陈默继承传统技艺习练临清纸马印制;精雕细刻的刻瓷老师李玉良徜徉在美的艺术之中;篆刻老师李印群,它集书法和篆刻为一体,雄劲中不失精妙,古朴里透着新雅,使人从方寸天地里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
做老虎鞋的张秀荣老人,一针一线缝入时光。
徐玉声老师手中的泥人栩栩如生、丰富多彩、形神兼备、妙手天成、精美绝伦。
刘庆林老师惟妙惟肖、精美绝伦的剪纸含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每一个生动的剪纸的背后都有一个精彩的故事。
礼服呢鞋在张东国、王丽珍夫妇手中诉说着古老的时光。
同是摄影人的孙洪文、孙思成一个拿着刻刀从蛋壳中寻找美、一个用自己的巧手使古画焕发神韵。
守艺人,在过去那个年代曾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很多守艺人已满头白发,可认真的态度、满脸的笑容让人感动。不舍不弃、坚持不懈的精神,让这些守艺人坚守至今。
至今我们还能闻到康庄李本斋的延益堂、古楼陈振强的铭鼎堂的药香。
我们想象的出,明清时期“临清贡砖”在艄公的号子声中,裹着黄表纸走向北京城的辉煌。
是不是饿了?来一碗城北田震乾的豆腐脑,来一碗康庄张玉振夫妇的挂面,要不上一锅顺兴斋的汽锅鸡外加一碟朱杨桥村徐庆华夫妇的豆腐皮、一碟刘垓子的益景白仁?这时仿佛已经飘来了开元山庄什香面诱人的味道…….
我们拍的每一个作品都是临清“守艺人”的智慧在历史长河中的沉淀,他们的匠心令美历久弥新。
他们广泛分布与各行各业,他们用质朴的工匠精神温暖、感染着身边的人、传承淳朴的民风、守护着古老的街巷和纯朴的乡村。
在拍摄过程中,有的“守艺人”和组长、和我们交流时说:你们做的是一个伟大的工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临清运河文化的传播很有意义。有的说:你们用“守艺人”的执着与严谨记录着“守艺人”。还有的说:我们是靠双手来记忆的,你们是靠相机来记忆的。在戴湾杭庄拍摄扫帚扎制时,杭天明师傅说:“你们不图谷子不图面,中午还没人管饭,你们真不赖”。这朴素的语言让我们感动。我们的拍摄虽然很低调,但在临清还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并给了中肯的评价。在和好友相聚时,临清魏门武术掌门人魏庆新老师就说:我默默的关注着你们有一段时间了,你们所做的事是一切为了临清,为了家乡。在和文化馆刘亚婷馆长交流时,她说:“从你们已拍的照片中,可以领略到京杭运河畔或精美灵动或大气豪放的传统技艺,亦能够感受出黄河故道边既执着坚守又勇于创新的纯朴民风。你们用捕光捉影的镜头记录匠心传承的文脉,留住经典,定格永恒!致敬传承者,致敬守艺人,也致敬你们”。我们的组长王滨老师说:“守艺人的执着坚守,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承载着民众情感和难以忘怀的乡愁。追寻着他们的足迹,留住珍贵的瞬间,使它穿越时空传承于未来,我们的自觉行动,亦是历史赋予的社会责任”。
项目一项一项的拍完了,终于完成了一件大事。从7月14日开始拍摄,经历了一百六十多个日日夜夜,拍摄了30多个项目,大部分是临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小部分是优秀“守艺人”。为了追求完美,为了那一瞬间,我们忘记了时间、忘记了饥饿,我们有耐心和毅力。我们也享受了辛苦而愉快的拍摄过程,收获了理解与信任、收获了成就和快乐。
这里特别要说的是:非遗中心的柴鑫主任、临清书法家孙秀峰老师、我们的组长王滨承担了大量的文字工作,他们兢兢业业、废寝忘食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大量后期、设计工作由组长承担了。
拍摄闲暇,我们经常讨论、交流心得,感慨颇多。
我们知道传统手艺是人类文明的印记,是先辈的劳动和智慧淬炼而成的每一门传统手工技艺的背后,都闪现着“守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都凝聚着岁月与人生的坎坷沧桑。
我们知道有些传统手艺、“守艺人”正从我们的身边慢慢消失,他们用岁月打磨出来的手工艺品也与我们的生活渐行渐远。总有一天,有些手艺,也一定会慢慢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但是我们还知道有些“守艺人”还会默默的坚守,坚守这美好的记忆。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不应该被遗忘。
因此我们用图片的方式,记录那些即将或已经消失的手艺和越来越少的“守艺人”。拍摄每一个手艺人背后的故事,在传承匠心的同时,也留下珍贵的资料。
在我们小结时,大家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子水说:一切伟大的事情,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建忠说:以匠人的精神记录匠人,用文献摄影为明天记录今天。
九华说:塌下身子做一件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事情,使人生价值更精彩。
延林说:用相机记录历史,用图片讲述故事。
金岩说:有坚定的目标,我们一定能实现愿望,胜利成功。
福杰说:执着与勤奋是通往艺术之巅的攀岩石。
临清非遗中心的柴鑫主任也深有感触的说:“通过与这些“守艺人”的近距离接触,感动于他们对运河文化的追逐与坚守。临清这些“守艺人”承载了这座古城的传统文化和记忆,他们是运河文化的活载体。”
临清文化馆的亚婷馆长在拍摄过程中处于重要位置,她说:“你们种下了希望的种子,收获到了金秋的硕果,当我预览你们拍摄的照片时,眼前浮现出临清“守艺人”一个个动人的场景,内心的激动无法表述。”
在这里看到了我们团队认真的态度、执着的信念、卓越的执行力。荀子在《劝学》中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用对得起流失的光阴、对得起流金岁月的态度踏踏实实做了这件事。
有时候我也在想:我们要拿着相机,静静地观察这丰富多彩的世界,在平淡中看到美丽、在平凡中看到伟大、在平常中看到悠远。
记得清朝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一是要有个远大目标。
二是要为目标不懈努力。
三是历经磨炼,获得成功。”
我们做的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业、大学问,但是我们内心有份对家乡深沉的爱,有对运河文化无比的眷恋,这爱、这眷恋汇集了一幅幅珍贵的画面。
我们经历了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明确了一个详实的目标和比较完善的拍摄文案。
我想我们也经历了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有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我们有了对我们热爱的摄影事业执着追求、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我们坚守了尊重客观事实和客观规律。无论酷暑、冷秋、还是寒冬,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古城街巷还是乡村小路,我们为了“守艺人”的拍摄,虽“人憔悴”而“终不悔”。
第三种境界呢?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们诚惶诚恐,虽然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精神,但是不知道能不能达到我们的目标,不知道我们能不能从临清运河文化的宝库中采撷到一颗璀璨美丽的珍珠?这件事就留给时间去说吧。 何新华2020年12月写于临清新华苑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临清守艺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用作他途,请于原制作团队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