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的竹器制作,始于漕运兴盛时期的明代。  在那个时期,由于有诸多的南方客商,将大批的毛竹、箭竹以及竹制品通过大运河贩到北方来卖,临清的广济桥码头(位置在现竹杆巷西头)就是一个重要的卸货点和集散地。那些跟随着货物而来的竹木商人以及竹编工匠,也便纷纷上岸就近进行交易和谋生。因此,在码头附近便逐渐形成了一条集众多专门贩卖竹货、从事竹器制作商户的街巷。它便是数百年来在临清赫赫有名的“竹杆巷”。  在此巷,至今尚有数家百年老字号的竹器制作店铺在经营,他们仍然在延续着传统的纯手工制作,传承着百年技艺。

竹编工艺,是一场人与竹子的交流,摸清竹子的品性才能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所以选竹子是决定一件竹器制品成功与否的关键。临清的竹器制品以毛竹和箭竹为主,往往编制一件产品需要多种竹料相互配合。首先要经过严格的挑选,将弹性上乘的竹子,通过破竹竿、烤竹片、去竹节、劈竹篾、划竹丝等繁复的工序,再剖削成粗细均匀的篾丝,这时,坚硬的竹子仿佛就变成了柔软的丝绸,在竹编匠人的手里游走。之后,一件件工艺精湛的竹器制品,就在老艺人的手中成型了。有竹篮、竹篓、竹筐、竹帘、竹耙、竹缸帽等百余种产品。

竹竿巷张家竹器制作的手艺,传承已历经百余年,其第四代传承人张春生,自幼便跟随祖父、父亲学习竹器制作技艺,是现在的竹竿巷中从业时间最长,最具代表性的竹器制作商户。其曾祖父在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就以竹制手艺为谋生手段,解放后,其祖父和父亲相继加入竹器供销社后,依然从事老本行的工作。  张春生师傅,现年75岁,他的竹器制作技术娴熟、工艺精湛。多年来,他把竹器实用品当作工艺品来制作,他曾携带自己制作的竹制品,多次参加省内外的展销会和博览会,受到人们的好评。

一件件优美竹器的诞生,离不开亲手制作者世代相传的技艺和想象力。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竹器制品已慢慢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我们还是希望传统的竹编技艺,能通过张春生等老师傅们的努力,把它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摄影:王 滨 付金岩 何新华 张子水 张志哲

文字:柴鑫  孙秀峰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