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岁月的长河中,有这样一座桥,它横跨在碧波之上,静静地守候在会通河的北段,见证了无数过往云烟,它就是——玉带三桥之问津桥。

公元1289年,忽必烈下令开凿南起须城安山、北至临清的运河河道,与卫运河连接,并赐名会通河。该河以汶水为主要水源,解决了南北海拔落差问题,调节蓄泄水量,初步建设水闸三十一座。由此,临清成为汶水和卫水的交汇之地,隋唐大运河与贯穿元明清三个朝代的京杭运河在这里相遇。据历史记载,临清闸自1293年农历正月一日兴工,至当年十月二十九日完工,役使夫匠六百六十名。临清闸长一百尺,阔八十尺,两直身各长四十尺,两雁翅各斜长三十尺,闸空阔二丈。之所以在会通河的最北端修建此闸,是因为会通河由南而北,地势水位都比卫运河要高,如果放任自流,一泄数里无法保持正常水位,致使行卫运河水涨,又无水闸节制,有可能造成卫运河洪水倒灌,对城市造成灾害。元运河废弃后,明崇祯年间,大修临清闸并命名为问津桥,始称问津桥。

2006年5月25日“问津桥”被认定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踏上这古朴的石板,每一步都仿佛踏进了历史的长廊。石缝间,记录着岁月的痕迹;桥面上,每一块石板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南来的丝绸、盐、茶叶,北上的各类货物,上百万石的粮食由此经过,入卫运河,送至大都。多少达官贵人由此南下北上,文人雅士穿梭往来,问津,寄托着多少美好的祝愿。在运河上漂泊的人来到繁华之城,站在会通河岸上眺望,多么希望寻一扇功名利禄之门,栖身于此荣华富贵。当然,也有失意之士,从这座桥上走过,到运河上继续寻找新的希望。京杭大运河仿佛一条流动的丝带,把中华大地紧紧连在一起。问津桥,作为丝带上美丽的节点,见证了江南的吴侬软语 ,漠北的粗犷豪放,历史脉搏的一丝一息、一忧一喜,都被它沉淀在一砖一石之间。站在桥上远眺,两岸风光旖旎,古色古香的建筑错落有致,仿佛一幅动人的水墨画卷缓缓展开。河水悠悠,波光粼粼,映照着蓝天白云,让人心旷神怡。

 春来赏花,夏至听雨,秋时观叶,冬至踏雪。问津桥四季皆景,各有千秋。不论是晨曦初照,还是夕阳斜照,这里都是拍照打卡、放松心情的绝佳之地。漫步在问津桥上,不妨放慢脚步,让心灵得到一次洗礼。闭上眼,感受那份久违的宁静与安详。或许,你还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小确幸!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