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西汉初年即设县制,作为聊城地区唯一的,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认定的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人杰地灵,低调不张扬。

竹竿巷(靳国君 提供)

千年古县话地名——竹竿巷的来历

    竹竿巷这一颇具时代特色的老地名,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明清时期,一说始于朱姓竹器商人之名。江南有个叫朱刚的人,见有人从南方往临清州贩运江米、红糖、桐油、茶叶等发了大财,便装了几船毛竹,沿运河到了临清。谁知北方人对毛竹性质不甚熟悉,盖房时梁檩全用木料,朱刚运来的毛竹,堆在集市上,数月都无人问津。

    这天,朱刚来到一个出售编织器物的市场,见用柳条、高粱秸和芦苇编织的筐、篮等甚是好卖。他便拜临清编织高手为师,将原竹破成竹片、竹条和竹篾,编出的竹筐、竹篓、竹筛等,不但样式精美,且也轻巧耐用,这一来,竹器就渐渐成了热门货。

    转眼到了一年一度的灯节,有一家大字号绸缎庄的掌柜,找到朱刚编一奇妙的竹灯,于元宵灯节耀耀门面,朱刚便关门精心设计起来。灯节这天,绸缎庄把竹灯向店门一挂,一下便轰动了,这盏竹灯不但像一个精美绝世的鸟笼,其间还有两只会展翅跳动的竹鸟,点着里面的蜡烛,这两只竹鸟便围着烛光展翅追逐欢唱。这下不但为绸缎庄壮了门面,吸引了顾客,赚了大钱,朱刚的手艺也由此更加出名了。

    从此,朱刚编织的竹器供不应求,来找他拜师求艺的人也越来越多。在朱刚居住的这条街上,竹器编织作坊一家连一家,使这条一向偏僻的小街,成了热闹的竹器市场,而且很快扩延到二里多长。人们知道这些店铺的手艺都是朱刚传授,所以后来仿着朱刚名号的谐音,将这条街叫做竹竿巷了。

竹竿巷(靳国君 提供)

    另一种说法也获得了很多认可。明清时期,这条小巷俨然成了竹子的集散地,竹器铺栉比林立,匠人们加工竹器的叮当声此起彼伏,巧手之下蜕变成为一件件完美的竹器,借助临清运河漕运的便利销往大江南北,延续了此地数百年的繁华。因此,附近的老百姓亲切地称这条依靠制作竹器营生热闹起来的巷子为竹竿巷。

撰稿 | 马鲁奎、市民政局地名办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