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春节为年。腊月三十称“除夕”,系一年的最后一天。此日门上贴红春联(服孝期内贴紫蓝色春联),俗称“贴对子”。还要请贴神像并有相应的对联。大的器具上贴“福”字。在门口有意倒贴一个“福”字,意即“福到了”。早饭吃各种馍馍、枣糕、粘窝窝等,吃各种丸子、粉条、白菜等熬的全菜。此为“吃全年的饭菜”。之后,妇女包饺子,多为素馅,意为“素静”。饺子到正月初五还应有剩余,另备鱼,意为“年年有余”。男子衣冠整齐到墓地燃纸迎接已故长辈回家过年。到家后,按辈份排好祖先牌位,俗称“神主”,供于桌上,即示祖先已到家。小孩折松枝回家,备初一五更时烧,意为“子孙旺”。


  傍晚上灯后,合家秉烛燃香,叩拜天地神灵、祖先。然后晚辈向长辈磕头,燃放鞭炮后,喝辞年酒,给儿童分发压岁钱。饭后,抱芝麻秸撒于地上,意为“踩碎”,“碎”与“岁”同音,即“踩过这一岁”。家里除留下“守岁”人外,其余人员到本族各家磕头,此为“磕辞年头”。守岁时,门内横置一根木棍,称“拦路棍”以挡住入室邪魔,令门神捉杀。
  初一拜年,参加者为男子和已婚妇女,且男、女分开,未婚女子不参加拜年,拜毕自家长辈,再拜族家各长辈,此为“合族拜年”。之后,由族长率领到家庙、异姓祠堂内敬拜神位,此谓“拜庄乡年”。村长指挥于村十字街口互拜,称“拜团结年”,以解往年纠纷冤气。村中单门独姓诸户互相联合,同到各家拜年。今此俗已衰,农村仅存“合族拜年”,城区居民则互致问候以示拜年。


  初二,多去姑祖母和姑母家,以及出嫁不久的姐、妹家拜年。外孙要到外祖母家拜年。境内有娘家是低头亲家,婆家是抬头亲家之说。
  初三,拜岳父,新婚女婿尤为重视,对妻子娘家的近亲长辈皆要备礼,新婿受到岳父的特别招待,坐于上位,亲戚坐陪,宴席讲究。
  初四,到姨母家及较远的亲戚家拜年。
  初五,亦称“破五”,拜送诸神及祖先。送祖先时,鞭炮连续放至墓地,置供品,烧纸钱,烧香叩拜。
  春节期间,有诸多禁忌。如: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而说“挣”;馍馍裂缝不能说“裂”而称“笑”;如有饺子被老鼠吃掉,亦要闭口不言,否则不吉利。还有“七不走八不挪,九走死婆婆,拐弯死老天”之说,意即初七、初八、初九这3天不能走亲戚,初十方可。“拐弯”指十一至十五。亦不能串亲戚。正月十六则为吉日,有“十六走百病”之说,意为“一吉百顺”。
  元宵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亦称“花灯节”。解放前一般人家吃不上元宵,只吃饺子。相传元宵是门神爷生日而上的供品,亦象征全家人一年团圆幸福。在城区、秧歌、武术、驾鼓、龙灯、高跷等昼夜不断,满布街头,锣鼓喧天,管、笙、箫、弦乐齐奏,载歌载舞。夜晚,处处张灯结彩,灯会、灯谜、烟火、礼花不断,十分热闹。

来源:掌上临清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