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魏庆新,1950年生于武术世家,国家一级武术裁判、社会体育一级指导员,现任临清市武术协会主席、临清京杭书院儒学研究员。

适逢新中国六十华诞的2009年,香港“首届世界中华国术大赛”的举办,成为中华文化复兴的鲜活见证。魏老师率老中青三代16人组成的队伍参赛,以武会友,技惊四座。这场汇聚31国千余名武者的盛会,不仅是拳脚较量,更是文明互鉴的舞台。从赛场摘金到闭幕式与各国嘉宾交流,魏先生以亲历者视角,展现了中华武术“刚柔并济、和合共生”的精神内核,更道出新时代武术人“传武道、扬国粹”的使命担当。
临清武术在香港争雄
文 魏庆新
2009年5月,我刚刚晨练回家即收到一封来自香港的信件,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封邀请函。香港“首届功夫节”组委会邀请我带领弟子赴香港,参加首届世界中华国术大赛。
2009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华诞。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已为全世界所瞩目。中国功夫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萃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也是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体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首届世界中华国术大赛,是这次国际功夫节的重要内容之一。近百年来,国术在民族自强,民族交流,民族凝聚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功夫与国术,在世界上已是家喻户晓。能到香港参加这样的盛大活动,激动的心情可想而知。我立即给二弟打电话,关于筹备参加大赛的事宜。
说实话,我的心情虽然激动,也非常忐忑。因为首次参加这样的盛会,心里没底。不管怎么说,抓紧准备。一周之内,我们千挑万选组成了一支十六人的参赛队伍,年龄最大的六十五岁,最小的十一岁,基本上是老中青三代人。马上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先统一思想,既然参加,就要拿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气势上不能输。再就是按年龄对照比赛规则分好组,长器械、短器械、拳术类别,不能重复,避免 内部竞争。三是马上投入到高强度训练。为不影响各自的工作,每天早晚两次集中训练。严格按比赛要求,每招每式,精雕细刻,节奏分明,一丝不苟,力争把所练套路特点突出出来,精气神振作起来。赛前第二次会议就是统一服装,出去参赛,往小了说代表自己,代表团队。往大了说代表临清,代表新时代的武术爱好者。为此,我们专程去济南,按各自身材,购置了表演服和入场服。
7月19日,我们乘火车,于20日下午3点到达深圳。大赛接待组许亚琴女士接我们到罗湖,填写一系列过关手续,很顺利出境。出境后,乘大巴车到富豪东方酒店入住。
当晚,组委会召开领队教练会。安排比赛的有关事宜,以及中间休息一天的参观学习。据介绍,这次比赛,全国政协副主席董建华题词祝贺,功夫巨星成龙担任功夫节荣誉主席,香港武术联合会会长霍震寰担任荣誉总顾问,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担任总顾问,大赛荣誉主席是著名武术家马贤达,主席是影视明星徐小明,总策划是著名历史学家、武术家、中华国术总会会长马明达。参加比赛的队伍143支,含美国、俄罗斯、日本等31支国外代表队,运动员计1214人,可谓国内外武林豪杰,高手云集。会后领胸卡、比赛秩序册、纪念T恤等。每人一份接待指南、活动安排、竞赛日程、地图、注意事项等,详细明了。这次大赛接待我们的是黄惠玲女士,在港期间,各项活动,都由她带领。姑娘个子不高,精巧干练,略带粤语腔的普通话,悦耳动听。从入住、乘车、比赛、参观,无一不细致入微,无可挑剔。连夜,我们在酒店房间召开了赛前预备会。希望大家互相帮助,各自在自己的比赛场地,做好准备活动,以最佳的状态,不畏强手,敢于拼搏,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同时,要见缝插针,向其他队学习,珍惜当下,少留遗憾。
22日早饭后,我们乘车到达比赛场地。比赛设在香港国际会展中心四楼大厅,除去主席台以外,有四个套路比赛场地,一个摔跤场地,一个高台散打、短兵比赛场地,周围和楼上是观众席和休息区。
八点三十分,举行入场仪式,半个小时,仪式简单隆重。九点整,各场地比赛同时进行,一霎时,拳脚往来,刀光剑影,上下翻飞,好不热闹。上午我没有比赛项目。正好可以指导监督几个年轻人比赛,以免因紧张造成失误而扣分。一上午的比赛顺顺利利,陆海刚的翻子拳,高永国的埋伏拳,王汉华的四平棍,李保荣的万胜刀,都没有出现重大失误,分别在各组排名靠前。我下午的比赛是第一场地,编号341,参赛套路是鞭杆。这套鞭杆是通备武艺系列之一,我长期练习,非常熟悉,用了几年的白蜡杆,也得心应手。我特意穿了身紫红色表演服,来个开门红吧。当听到裁判喊341号魏庆新入场时,我稍停顿后,向裁判台行抱拳礼,然后健步走到场地右侧。凝心聚力,从五阴棍法开始,搬砸掠飞劈,老君弄拐,渔夫搬浆,风卷残云,白猿掉棒……四个来回,三十六个动作一气呵成,五个裁判举出了9.23分,也是全场最高分,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第二天的比赛,我在上午,仍然是一号场地。在这个场地比赛过一次,对于地毯的弹性已经适应,再说这场是拳术,更不紧张了。参赛的套路是十二打手,属于通备武艺拳术类小综合。既有八极拳刚猛的崩撼突击;又有翻子拳双掴手的脆快硬弹;还有劈挂拳通天炮、搬鸾肘的开合吞吐。这趟拳也是我平时必练的最好的套路之一,一分多钟练下来行云流水,气不发喘,仍然得到了全场最高分。 24日无比赛,安排参观“国魂艺术展”。展览在香港艺术中心包氏画廊展出,主要介绍了中华国术的过去与未来(1900年到2009年),内容为“中华国术.民族精魂”。百年中国,经历了亘古未有的大变局,新旧交替,东西碰撞,外敌侵略,内忧重重,中华民族走向进步,从传统转向现代,从本土融入世界的伟大的民族振兴之路。这是一条艰辛而悲壮的道路,多少人可歌可泣,多少人铭心刻骨。此展览图文并茂,资料翔实。不仅有当代摄影作品、老照片,还有古代文物图像复原,多媒体武艺演示等多种方式,展示绚丽多彩的中华武文化。真正领悟到,国术家高举“强国强种”的大旗,鼓励国人抗拒“东亚病夫”之辱,在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团结如钢的中华儿女,挥舞大刀长矛,以血肉之躯,奋击抗敌,保卫国家的每一寸江山。在现代的国际武坛上,国术和功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它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接轨,加深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了解。整个展览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只觉得传承中华武术的担子更重了。
下午参观紫荆广场,回顾了1997年香港回归的盛况。
24日,举行闭幕式。香港各社会贤达、知名人士、影视明星、悉数到场。我的座位正好和甘肃政法学院教授张飞鹏相邻,由他介绍了在前排就坐的俄罗斯体育部长科罗诺夫.尼古拉和法国新闻俱乐部顾问兼记者周林霞女士,并一起合影留念。
闭幕式上,进行了颁奖仪式。我们队共获得金牌两枚,银牌5枚,铜牌六枚的好成绩。我个人获得金牌两枚,并被授予突出贡献奖。颁奖仪式后,少林寺武僧团进行了精彩的武术表演。
25日,大赛结束离港。我们满怀着大赛的收获,与各队纷纷留下联系方式,都恋恋不舍。各拳派不是冤家仇人,而是师友兄弟,要互相学习,共同探讨,相邀下次比赛再见。
参赛归来,临清市电视台专题进行了采访,以“临清魏门弟子,香港大赛争雄”为题,于8月19日、20日播出,聊城电视台公共频道也于8月21日、22日连续播出。
今后,我们一定要更加努力,传承中华武术,发展民族体育,弘扬爱国精神,为宣传传统文化,推动全民健身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魏庆新,1950年出生于武术世家,毕业于解放军体育学院,国家一级武术裁判,社会体育一级指导员,临清市武术协会主席,临清京杭书院儒学研究员。曾任甘肃省酒泉地区武术协会副主席,地区武术队教练。多次任聊城武术比赛裁判长,山东省传统武术比赛副总裁判长。1993年国家体委授予“优秀裁判员”。2009年香港首届中华国术大赛授予“突出贡献奖”。2013年首届运河名城文化名家。2014年第三届武当国际演武大会获得男子E组全能冠军,并授予“武林名家”。2024年中国武术家协会授予“新时代传统武术名家”。入编《中国武术人名词典》,《中国武术名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