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文参考刘英顺老师的《临清胡同文化》一书)
在古老的临清,胡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更是文化的载体。
街巷史绩,载沧桑之映现。随着时代变迁,胡同文化如何逐渐发展并影响着当地人的生活,在刘英顺老师的《临清胡同文化》一书中有详细的讲解。文章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呈现一个立体而生动的临清胡同画卷。
(一)胡同的起源:
第一种:胡同不是标准的汉语,起源于蒙古语gudum最早见于元杂曲。元人呼街巷为胡同,后即为北方街巷的通称。
元关汉卿 《单刀会》第三折:“你孩儿到那江东,旱路里摆着马军,水路里摆着战船,直杀一个血胡同。”
清袁启旭 《燕九竹枝词》:“鞭梢乱点出胡同,道遇诸王一阵风。”
《老残游记》第六回:“我也是听人家说的,府里南门大街西边小胡同里,有一家子,只有父子两个。”
叶圣陶 《线下·马铃瓜》:“从我家到贡院前,不过一里光景的路,是几条冷落的胡同。”
明人沈榜在《宛署杂记》:胡同本元人语。既是元人语,那就不能是汉语。元代将人划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所谓汉人,指北方的汉人、女真人、契丹人、高丽人。这四种人并非同一民族,也不使用同一语言。那么“元人语”也肯定不是“南人语”。至于色目人,包括的民族更多。故此“元人语”只能是蒙古语。
第二种:南小巷,北胡同。
《诗经·郑风·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巷和迭叶韵,读弄音。弄出于楚辞,春秋楚国地方,即今两湖、江苏、安徽等地。
南北朝时,《南齐书》所载:‘萧鸾弑其君于西弄。’注:‘弄,巷也。’西弄,即西巷,今北京街道称为胡同,上海人将‘小巷’叫‘弄’,即此之故。”胡同”即小街巷,在南方称“弄”。明代以后被官方规范为“胡同”。
一般认为”胡同”是蒙古语城镇的音译或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因为凡有居民聚落处必有水源(井),北京城区以水井为中心,分布居民区由来以久。《北京晚报》也刊登了考证文章,认为“胡同”不是蒙古语“水井”的借词,是汉语。程树德说:“胡同”为元代北方蒙古族方言,自元始传人中国,(见《国故谈苑》卷二)为误解。”
各抒己见,但由于胡同名称从元朝开始形成胡同起,一直都只是靠人们口头相传,用文字写在标牌上、挂在胡同口,这是民国后的事情了。
(二)临清的演变
临清夏朝属兖州之域;商末为古沙丘地;自周成王至春秋,属卫地;战国烽火里,一度为赵地,秦灭六国封36郡,又属钜鹿郡。可以说,在漫长的时光里,临清只是一个地方,没有行政建制,也没有名字。西汉初年以清渊之名设县制,一直到东汉末年分三国,这一状况未曾改变。西晋咸宁年间,清渊县改名为清泉县。南北朝时期的后赵建平元年(公元330年),清泉县再次改名,改为临清县,取“临近清河”之意。北魏年间,重新设立清渊县,并另外找出一块地方,设临清县,二者并存。后来的北齐和隋初时期,临清改名清泉。
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开始,临清的名字才真正固定下来。其间县治也几度因水患等因素变迁,直到明朝,才有了现在的临清城。
自西汉建制至今两千多年里,临清几易其名,县治城址也多次变更。1127年,为避水患,临清县治所自临西故城仓集镇迁徙至卫河东岸的曹仁镇(今临清市旧县村),在这里建仓储粮,逐渐发展成为经济大县。《金史》有载:临清有河仓,镇一曹仁。
1289年,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会通河在曹仁镇以北约5公里处与御河交汇。这个交汇点,成为南北水运枢纽,贩夫走卒越聚越多,很快发展成为一个新兴集镇——会通镇。依托会通河之交通便利,会通镇得以迅速发展。
明洪武二年(1369年),临清迁县城至会通镇,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纸马巷的位置。明代,依托大运河之便利,临清逐渐成为漕挽咽喉、国家粮仓、钞关重地和商业都会,国家命脉需要城防保障,于是有了后来的砖城和土城。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临清城开建,后名为砖城,也叫旧城。弘治、嘉靖年间,在砖城之外,汶、卫两河沿岸形成了新的商业区,被当时居民称为“城外之民”。明正德六年(1511年),“兵备副史赵继爵掘堑筑土,以卫城外之民,曰边城,亦名罗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修筑了跨汶河、卫河的土城,也叫新城。
中国古代,城墙的修筑一般是为了保护宫闱、住宅、粮仓、庙宇等,防备外敌入侵和农民起义。临清筑城的原因,和其他地方有所不同,主要是为了保障漕运的仓储。事实上,临清城真正成为城市,是在明代会通河挑挖之后,大运河的畅通带来临清商业的繁荣,也让明初一个不过千户人家、八千人口的小县,成长为明朝中后期拥有城区二十平方公里、人口二十万,一州城税收几乎是山东一省税收十倍、名满天下的“大都会”。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告诉我们,唯有顺势而为,方能事半功倍。
临清从洪武二年建县治,到正统十四年建城,都是以运河为依托,甚至从此后土城的建设过程中可以看出,明代临清城的发展不是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运河带来的生机、活力,也让一座城从无到有、由小变大。
如果我们回望临清的整个变迁历程会发现,临河而居,自古皆然,但对于临清人,回顾运河带来的荣光,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