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币,不仅是古代商品流通中市场交易价值器物,更是人类物质文明的积累和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人类共同的物质精神财富。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使用货币的历史长达五千年之久。中国货币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贝币”发展至现今的第五套人民币,这中间经历了漫长的各个历史时期。在其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临清也有其独特的一页。

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后,至元二十六(1289)开挖了会通河、通惠河,漳卫运河交汇临清,成为漕运咽喉,明洪武三年(1370),明王朝在临清设置粮仓储粮,岁运漕粮400万石,临清粮仓储粮300万石,成为“天下粮仓”。燕王朱棣迁都北京后,营建皇城的砖料在临清烧制,“岁征贡砖百万”,明清两代修建的北京各宫殿、城墙、明十三陵、清东陵、清西陵等所用的贡砖,绝大多数在临清烧制,并在临清设立“工部营缮分司”专门督造烧制贡砖。临清同其他大运河沿线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崛起为明代经济命脉。
文学名著《金瓶梅》曾写道临清当年的繁盛:
“这临清闸上是个热闹繁华大码头去处,商贾云集之所,车辆辐骤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
《临清县志》也记载:“临清自东晋迄五代……无商业可言。至元、明建都燕京,全国经济全赖运河,临清地处汶、卫流域,每届漕运之时,帆樯如林,百货山积,经数百年之取精用宏,商业遂蓬兴而不可遏。当其盛时,北至塔湾,南至头闸,绵亘数十里,市肆栉比,有肩摩毂击之势。”
临清宣德四年(1429)始设钞关,宣德十年(1435)升为户部榷税分司,下设五处分关,管辖370里运河,万历年间,曾年征收税银十一万七千余两,为运河八大钞关之首。
据《临清县志》载:
“临清鼓铸局,在东水门(县东方红桥址)外(今曹岗小区),有炉三十余座,明崇祯己卯(1639)始设,属工部。清属仓部(即户部),每年领银八万两买铜铸钱,支应各属饷,停铸年月未详。”
临清当时所铸钱为“崇祯通宝”光背小钱,无铸局、纪地字样,全国流通,支应兵饷。《临清县志》只记载临清在明末设局铸币,但临清铸币的历史远可追溯到明代正德年间。在1988年文物普查中,在钞关内发现了明正德十五年(1520)状元唐皋撰文的《重修户部分司公堂记碑》,上载:户部分司在鸠工庀材、修缮旧制的同时,“其西则新为公帑,设重门案牍之度,藏泉布之······置炉以司火,煅植庇物。”从碑文中可知,当时钞关不仅新增银库,加设重门,制定档案,加强所收船料税银的管理。而且设置熔炉,将残破旧币翻铸新币,也将散碎银两熔铸成官银,分季解运京师,依规解交内帑。临清钞关南邻火神庙胡同,当时铸钱工匠大都居住在此。当时钞关所铸银两金背、火漆、镟边等式样,在以临清为故事背景地的文学名著《金瓶梅》第33回陈经济所戏咏《山坡羊》中都有所描述。

明末崇祯十二年(1639),临清设立铸钱局,其主要原因就是支付兵俸。当时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明王朝统治集团日趋腐朽,各种矛盾逐渐积累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内忧是李自成、张献忠的两支起义大军,外患则是后金在辽东所胁迫。危急形迫中,在商业都会的临清设立铸币局应是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应急之择。明王朝灭亡后,清入主中原。顺治元年,在京师“置宝泉局属于户部,宝源局属于工部。”“宝泉局岁铸钱解交户部库,配银发给兵饷。”“宝源局岁铸钱解交工部节慎库,以备给发各工之用。”除户部所属宝泉局和工部所属宝源局等以外,地方设铸钱局有:宝同局、宝福局、宝临局、宝东局等20个铸钱局。其时,京师所铸的母钱、样钱,颁行各省地方钱局开始鼓铸钱币,其中也包括临清。由于清统治中心在北方,铜矿缺乏,在制度上也允许行用前代旧钱,但在铸造外观上与明代的制钱相比较,明显的差异是钱背增加了铸币局的满文。顺治时,清朝虽然号称统御全国,但由于对李自成余部及拥明反清实力集团之间的激战方酣,其兵饷器械亟待源源供应补充,又特许军前将领就地开炉鼓铸,取“钱息以佐军兴。”藉以就地筹款,以减少中央和地方的负担。另外,除京师及各省会地铸币外,顺治元年(1644年)又批准直隶的宣府、蓟州,山东的临清、陕西延绥四镇铸钱。顺治朝临清铸币局一直铸币,为当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顺治十八年爱新觉罗·玄烨继位,次年改元康熙。康熙元年,户部颁发“康熙通宝”样钱,令各省按照样式铸造。背文穿右“临”汉字、左“临”满字即为临清铸钱。雍正朝“临清宝临铸钱局”裁撤,但铸业仍未停,改铸“宝济局”(济南府局)制钱,冶铸何时停止,无文献记载,至今不明。但据钱币收藏界研究,临清在“宝济局”名下铸钱直至同治末年(1874)。

临清所铸钱币,流通全国,数量庞大,传世甚多,至今在各地仍能寻到。中国明清两代铸币历史前后延续近500多年,对明清历史的发展和演进,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历史作用。在中国浩瀚的五千年铸币史中,临清也曾闪烁着其特有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