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一到济南,叔父就把他送到了私塾里。私塾先生是个白胡子老头,对学生要求甚严,教学生《百家姓》《千字文》《四书五经》,而且要求学生每天上课以前对孔子的像行大礼。但是季羡林是从临清官庄出的一个野小子,他自称为野小子,私塾先生根本管束不住。所以时间很短,白胡子老先生就觉得这个孩子根本没有希望,不再答应收他为学生。这样季羡林从私塾回到了家,叔父没有办法就把他送到当时的山东省第一师范附属小学。第一师范学校的校长王大牛,兼任小学的校长。当时这个小学已经用白话文来教育孩子,有一篇课文是《阿拉伯的骆驼》大意是说,一个阿拉伯牧民牵着一头骆驼在沙漠里走,天黑了,他们就支起了帐篷,主人睡在帐篷里面。这个时候天气已经很冷了,骆驼就央求主人说:“能不能让我把屁股放在帐篷里面暖和暖和?”主人说可以,屁股进来了。骆驼又跟主人说:“我身子也冷,能不能也让我身子进去一下?”主人也让进去了。结果骆驼把主人挤出了帐篷,主人冻死在了帐篷之外。就是这样一篇课文,季羡林的叔父看了以后大为恼火,发怒说:“奇怪,奇怪,骆驼怎么会说话? 转学。”这样,一师附小上了没有多长时间,季羡林就被转学到了新育小学。新育小学后来改名为三合街小学也就是现在的山东省实验小学,在朝山街南口。学校校长名韦,班主姓李。在这个学校里面,季羡林感受非常深刻的就是,李老师作为班主任几乎是什么都教,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而且,李老师开始给孩子们教英语,这给季羡林非常新鲜的感觉。尤其是李老师讲“f”这个字母,说两头细长、中间粗、上下一个大马蜂。这个比喻,季羡林先生一直到九十多岁还非常清楚地记得。

在小学里面,季羡林非常调皮、贪玩。打架是经常的事,学习也不用功,整天去钓鱼摸虾,抓知了。所以小学毕业的时候,季羡林完全没有信心考初中,济南两所最不好的学校,一所叫“破正谊”,一所叫“烂育英”选来选去,他选了正谊中学。正谊中学当时的校长是著名的爱国人士鞠思敏先生,虽然学校的名声不好,实际上这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应该说还是相当不错的。即使在这样一个条件比小学要好得多的学校里,季羡林仍然是不用功的孩子,课堂上,据他自己讲,没有一次是认真听讲的,而且几乎每一堂课都要玩小动作,经常惹得老师不高兴,而且经常逃学。他逃学后最大的兴趣就是到大明湖里面去钓蛤蟆和虾,他钓蛤蟆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他从家里偷了一根针,把这个针稍微弯了一个钩,不是像钓鱼钩那种钩,而是把针弯了一点小钩抓一只苍蝇挂在钩上,然后用绳子把针甩出去,在荷叶上的蛤蟆一下子就被钩住。当时他的亲戚们都非常佩服他这种钓蛤蟆的本事。

当时的季羡林除了钓蛤蟆,还常和同学打架,被同学告状告到家里面。所以他自己讲,在正谊中学这三年里面,自己的成绩也不是很好。玩着、学着,学着、玩着,混了三年。正在他要毕业的时候,正谊中学升格为高中,结果,不用参加考试,季羡林就很自然地转到了正谊高中。在正谊高中升格不到半年,学校又被合并到了山东大学附属高中,这样这批学生又不用参加考试就转入了山东大学附属高中。在附属高中,季羡秋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他遇到了一生当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两位先生其中一位是国文教师王昆玉先生,此人是桐城派古文作家,教学特别认真。他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叫《读《徐文长传〉书后》。由于季羡林平时看了不少闲书,如《彭公案》《济公案》《三侠五义》七侠五义》等武侠小说,文字水平、语言水平在潜移默化中有了提高,所以对这样一篇作文二篇读后感,季羡林是毫不费力就写出来了。结果季羡林生平第一次得到了老师的夸奖,王昆玉先生给他写的六个字的批语,叫做“亦简劲,亦畅达”。这么六个字的批语,一下子就把季羡林的虚荣心刺激起来了,发不可收拾。从此,季羡林觉得不应该再把时间耗费在玩耍上,而是应该用在学习上。这时候他的第二位恩人一一当时的山东大学校长、清末状元、山东省教育厅厅长王寿彭先生,又给他一个刺激。王寿彭在当时是大名鼎鼎的书法家,求他一个字,要花费很多银子来买的。他曾给学生许愿说:“在座的学生假如哪一位能够连着几个学期都得甲等第一名,那我就给他写一副对联。”季羡林记住了这句话。结果第一学期他得了甲等第一名,第二学期他得了甲等第一名,第三学期还是甲等第一名,第四学期又得了甲等第一名,连着四个学期他得的都是甲等第一名,门门功课都超过了 95 分。王寿彭果然兑现诺言,给季羡林写了一副对联,而且还追加了一个扇面。靠四个学期的优异成绩,季羡林一下子得到了当时书法大家的两件墨宝,他感到异常高兴。
到了第四学期结束之后,日本鬼子进了济南,这个时候山东大学附属高中停办,季羡林在家辍学一年。第二年因为山东大学已经迁往青岛,附属高中自然也就不设在济南,结果就把附属高中和其他学校合并.成立了山东省立高中,就是现在的济南一中,当时设在杆石桥现在山东实验中学校内。这样山大附中的学生就自动地转入了山东省立高中这个时候,季羡林又遇到了对他一生影响比较大的几位老师,其中有著名作家胡也频,著名翻译家董秋芳,还有夏莱蒂、董每戡等

作者 临, 清

在 “季羡林(二)” 有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