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运河钞关,始设于明代宣德四年(1429),宣德十年(1435)升为“户部榷税分司”。“户部榷税分司”是官称,临清中洲百姓习称“关上”。砖城里百姓称这一域“西南关”,上年纪的老人都知道,原宁海巷东首(现钞关北巷口)有家照像馆,匾牌上书“临清西南关泰昌照像馆”。“钞关”称谓,最早见诸史册是在明万历末年杨州关,之后运河沿线约定俗成流行开来。

临清运河钞关,明政府户部直辖,朝廷派御史或郡佐充任,专职督理征收关税,下设德州、尖冢、樊村厂及署前常关五处分关和二十六处口岸,辖汶卫两河四百里水路,稽查商货、征收课税,“课无定额,大约岁至四万金”。万历二十三年御史李梓督理关政,整顿吏治、严肃法纪,增建关前索栏验查严防偷漏,征收税银83000两,万历二十四年(1596)李梓离任前输京解银117000两,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据定额4万两三倍,占运河沿线钞关年定额390000两的近三分之一(有人称“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错讹。)在全国明清漕运榷税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可是,你知道吗,临清除有户部钞关,还有座工部钞关吗?

临清工部榷关,始设于明永乐二十二年 (1424), 比临清户部钞关早五年,原称“工部抽分场”。“工部抽分场”,源于秦代“关市之征”,初步形成于唐代,至元代正式成为一项固定的税收制度,隶属于户部的竹木科。明代沿袭了元制,在兴建南京都城时,洪武二十四年(1391)在南京龙江和大胜港始设抽分场,与元代所不同的是由户部改由工部专掌其司。

永乐年间,为营建北京城苑之需,六年(1408)在京城城郊通州、白河卢沟、通积、广积五地设抽分场,榷物索科供给城墙、宫苑建筑,以及“供内府及各衙门支用”。为征集营建北京都城所需贡砖,永乐初年在临清中洲设立工部营缮分司,下辖管理运河的北河行署、督领卫河船厂漕船制造的提举司和监修运粮漕船的都水分司。永乐二十二年(1424)又在新开运河板闸(二闸口)设置抽分场,对过往船只所装载竹木成品和半成品抽分及征收过税,竹木供卫河船厂(在胡家湾)制造漕艘之用,苇秸柴薪拨付官窑烧造贡砖。征料抽分官吏由营缮分司遣派委员,委员官吏掌管关政,管理书吏、巡检、哨丁巡查、抽分、稽征。

五年后的宣德四年(1429),户部在临清又设置“户部榷税分司”(俗称钞关),工部板闸抽分场也随户部常关一样改称“工部榷关”。竹木运输捆扎成簰,浮水河行、簰筏过关,根据货层长阔丈量体积,依照楠木、杉板、水竹、蒿柴、豆秸等诸项法定税则,按则例税率抽分。“明太祖制立抽分竹木局三十取一”,但各工部关抽分货品是实物抵税,税率各地不一,过税交纳多少也各有差异,有的多达“十之取一”,多寡有异,不一而足。由于簰筏梁头广阔不一,船载轻重参差不齐,抽分过税有时悬殊差别很大,再加上抽解、储运繁杂,吏役和商民常常怨天尤人,怨声载道。

成化年间(1465-1487)工部钞关改实物抽分为折色纳钞,商民货主物料折银缴纳足额税银,就可轻松过关了。吏役便当收银,“听主事督同公平称收,倾煎银两,以候解部”。官民两便,各相慰安。明代临清工部钞关每年定额征税八千两,实际征收大致是定额的二至三倍,与相距半里之遥的户部大关每年征收十几万两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户部钞关征收的是茶盐、丝绸、裘毛、珠宝等贵重货税,而工部钞关征收的却是竹木、苇席、薪柴、秸秆等贱薄之货,征银多寡有天壤之别,相形见绌。临清市井百姓形容好物件不容易得到,言说“好东西到不了二闸口(工部税关)”这句戏谑之语流传至今,一直为人们所乐道。不过工部关当时却煞是热闹,竹木垛成堆、豆秸堆成山,连杨柳青用船载来售卖的芦苇都排成了林,诗人揭傒斯在《杨柳青谣》诗中都写道:“杨柳青青河水黄,河流两岸苇篱长。··日日相迎苇篱下,朝朝相送苇篱旁。·····昨日临清卖苇回,今日贩鱼桃花口。连年水旱更无蚕,丁力夫摇百不堪。”

清代承袭明制,户、工二关,依旧归户、工二部辖管。雍正十年(1732)清廷进一步整顿工部钞关,重新颁布掌管盛京、吉林、伊犁、蟠桃口、杀虎口、临清、龙江关、宿迁、芜湖、南新关、荆州关、湖北新关、湖南辰关、四川渝关全国14处工部税关,运河一线只留有临清、宿迁、杭州南新关3处工部税关,全年定额白银 40 余万两。

乾隆元年(1736),临清工部营缮分司裁撤,板闸(二闸口)工部钞关归并户部分司掌管。乾隆年间临清工部钞关税额减缩至6000 多两,光绪年间国势渐弱,税额锐减至4572两,大清王朝日趋式微,走向衰败。光绪二十三年(1897)工部钞关与户部钞关“同标”,统改称“常关”之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工部关改归度支部管理,书吏、巡检、哨丁等吏役巡查、稽征、纳课依旧按原颁征税则例执行。是时,临清工部钞关虽归属户部分司,行政合署一元化,但征税管理依然二元模式,两关各征各税,各自为政,奏折亦各自呈报,各归各部,泾渭分明,直至清廷灭亡。

临清工部钞关在明清两代 500 多年的历史演进中,不像户部钞关榷税那样时常丰歉不均,有时甚至大起大落,而是常年依例纳税,循例稳进,政纪肃严,清明治税,无论官书典籍和市井传闻都较少劣迹留遗尘世,在锱铢必较的财税之地有此行操,实可谓难能可贵。这些明清两代工部钞关管关廉宦干臣,……

明代临清工部营缮分司遗址(工部钞关属此署辖领)

朋友,当你参观完临清运河钞关,满怀历史新知踏上归途,来到停车场打开车门时,请你往南瞟上一眼,那儿就是往年的临清运河工部钞关征收口岸。巍巍左右两道雁翅金刚墙,夹持着漕船纷过的闸口,宛若一张闭不下的嘴,今天依然叙说着昔日的故事……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