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的开通,曾经造就了山东历史上一座辉煌的城市——临清。在长达几百年的时间里,临清作为运河之畔的商业重镇,获得过“天下第一码头”全国八大钞关之首等荣誉称号。与之呼应的临清手工业、官窑业、旅店业、餐饮业等,也都有过显耀的展示。古典小说《金瓶梅》故事的发生地,曾以临清市井风情和生活结构为底本,构织出绚丽的文学影像,传播了久远的信息。几百年漕运的繁盛,使得临清处处浸润着运河文化的神韵。直到现在,我们触摸运河的历史文化,探索鲁西文明的走向,仍然需要解读临清。

伴随着运河经济和运河文化,历史上的临清餐饮业也曾经出现过辉煌阶段。如今,我们了解那个时期的餐饮特色,都是从运河整体风貌中解析而出。临清方志中已有餐饮业的历史印记,而外乡游子对这里也有良好的印象,朝鲜人崔溥曾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途经临清,他在所著《飘海录》卷二中这样记述:“县城在河之东岸半里许,……乃两京要塞,商旅辐辏之地。其城中及城外数十里,楼台之密、市肆之盛、货财之富、船舶之集,虽不及苏杭,亦甲于山东、名天下矣!”这里的“楼台”“市肆”就包括餐饮业。
明朝万历时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曾在临清税使马堂家做客。马堂按上级来官的标准款待利玛窦,为他准备了丰盛的宴席,在宴席进行过程中,还特意安排了百戏和戏剧两大类艺术欣赏节目,用做酒宴的陪衬。利玛窦在他所著《中国 札记》第四卷专门记述了此事,其中先说:“临清是一个大城市,很少有别的城市在商业上超过它。不仅本省的货物,而且还有大量来自全国的货物都在这里买卖,因而常有大量的旅客经过这里。”接着记述:“宴会上表演了各种喜剧节目。走绳索的、变戏法的、耍酒杯的以及其他这类艺人食客,他养了满满一家。……我(利玛窦神父)以前不管是在欧洲,还是在印度,都从未见过如此奇特卓越的表演。”这条资料说明,明朝时期的临清餐饮界不但讲究宴席的丰盛,更强调娱乐节目的充实。早在几百年前,临清人已经把餐饮与娱乐作为捆绑经营的手段,让外国人大为惊讶。书中所记虽然是临清税使马堂家中的宴会场面,但在当地已是最高规格,应该说,那时的临清餐饮业的辉煌景象,已经随着利玛窦所著的《中国札记》而扬名于海外各国,临清餐饮界的经营特色,早已记录在世界历史之中。众所周知,明代大学士李东阳写过两首《过鳌头矶》诗,诗篇至今为人传诵。诗云:“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官船贾舶纷纷过,,击鼓鸣锣处处闻。”又云:“折岸惊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实际上,元、明、清三代,诗咏临清的才子文人不胜枚举。这些往日的诗咏,曾经留下了临清的历史风采。元朝人朱思本《临清会通镇》诗这样描述临清运河:“世皇一文轨,强干隆中都。凿渠枝汶河,畚镭劳万夫。北流过大野,郓博咸归输。浩浩六百里,远近牵舳舻 。南金出楚越,玉帛来东吴。梯航毕山海,异状争睢盱。天府日以盈,九州静无虞。神功绝古今,圣德不可模。此地实冲要,昼夜闻歌呼。会通锡鸿名,万代稽典谟。穹碑照阛阓,列肆吹笙竽。过客立亭下,行行复踟躇。”朱思本的诗以昼夜闻歌、列肆立亭的语句来比喻餐饮业的旺盛,使我们了解到,元朝时期的临清就是到了夜晚,仍然灯火通明。元朝人吕彦贞《临清即事》诗有过这样的刻画:“济上繁华地,维舟近酒垆。回民多杂处,商贾自通衢。水木连燕赵,风云拥舳舻 。巍峨京观在,曾此戮萑苻。”诗中说到,凡是靠近运河码头停船的地方,都有“酒垆”为之服务,而且这里住有很多回民,他们与汉族人杂居在一起,共同维系城市繁荣。正是由于回民的加入,临清的清真食品才在这一时期掀 起高潮。明朝人金实《临清闸逢何秋官》一诗吟咏了各 路船家商旅在此停舟聚会饮酒的情节,透露了很多 餐饮信息,诗中说:“舟行夜泊临清浦,千百舟船来作伍。风帆挨拶如鱼鳞,官卒撑狞类豺虎。硖东奔流一道通,怒排力挽相争雄。行处怕从非类集,畏途乐与故人逢。当权片语如指掌,棹夫一呼舟直上。亟邀亲旧碎壶觞,更遣僮奴馈虾鲞。乘醉登舟日已西,垂杨两岸寒鸦归。海天无云新月出,影落水底如蛾 眉。夜深诗思清可掬,白雪吟成稀和曲。笑呼舟子扣舷歌,更向沧浪濯吾足。”值得注意的是,诗中“亟邀 亲旧碎壶觞,更遣僮奴馈虾鲞”的语句深深刻画出运河饮食的场景,人们不但要在临清“乘醉登舟”,还要“扣舷而歌”,进行多样化的娱乐。明人林大辂《临清逢林克敬判官别寄》一诗通过两位好友在临清的会面,表述了临清餐饮业的场所,诗中说:“思君频在燕京日,系揽惊看卫水傍。……别馆酒杯欢不极,春城歌管意何长。”看样子,当时临清的餐馆不但提供酒水,还提供歌舞音乐服务。这些餐馆都设在运河边上,极大地方便了过往船只的乘客。正是如此,从运河过往的舟船都会在临清作短暂停留,借以欣赏这里的独特风光。明朝人杨本仁诗吟咏了临清到武城的水上风貌,他写的《雨发临清州》诗说“乡梦云间翮,吏情波上舟。渔歌帘半卷,无数狄花秋。”又《舟经武城值雨会苏子书大尹》诗云:“弦歌千古地,风雨一停舟。虹影川光暮,蝉声树色秋。河山犹有耀,贤圣昔日游。借问邑中宰,于今几处讴。”在临清运河水道上,处处散发着笙歌气息。另外。从《金瓶梅》的文字描写中,我们也可以找出许多临清餐饮的背景资料,如《金瓶梅》第九十八回“陈敬济临清逢旧识,韩爱姐翠馆遇情郎”,就专门渲染了在临清地盘上开办大酒店的情景,书中记述陆秉义对陈敬济说:“杨光彦那厮拐了你货物,如今搭了个姓谢的做伙计,在临清马头上开了一座大酒店,又放债与四方趁熟窠子娼门人使,好不获大利息。他每日穿好衣,吃好肉,骑着一匹驴儿,三五日下去走一遭,算账收钱,把旧朋友都不理。”这虽然是一段损人的乡土话,但其中却透露出很多有用的餐饮信息,书中指明,在临清码头开酒店,生意特别红火,投资者不用为经营发愁,而且有着很快的财富积累。《金瓶梅》九十二回描写陈敬济临清贩布,有意介绍说:“这临清市上是个热闹繁华大马头去处,商贾往来之所,车辆辐辏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这里所说的“管弦楼”也包括酒店。临清的餐饮成果曾经传播到全国各地,为很多地区的饮食提供过市场品牌。大家都知道,爆肚是北京的一种地方名吃,清末民初时达到旺盛阶段,当时卖爆肚最出名的有东安市场的爆肚冯、爆肚王,天桥的爆肚石,门框胡同的爆肚杨,东四牌楼的爆肚满等等。以消费人群不同,老北京的爆肚分东安市场和南城天桥两派。南城天桥、大栅栏的爆肚以牛百叶及肚领为主,制作上较粗放。而东安市场的爆肚冯家,制作上就精细得多,以羊肚为主。早年的官宦人家,后来的政界要员,特别是梨园伶人,均以爆肚冯家为主食目标。这里的“爆肚冯家”就来自临清。

清朝末年,山东厨人冯天杰自临清来到北京,在东安门大街摆摊卖爆肚,他用临清的烹饪工艺来制作北京爆肚,因其做工精细,人送外号“爆肚冯”。后移至金鱼胡同西口路南的八旗演兵场,即日后的东安市场,保持品牌经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冯天杰的次子冯金生十三岁随父学徒,十六岁接替其父经营“爆肚冯”,在东安市场原址开了一家正规的爆肚餐厅,字号为“金生隆”。“爆肚冯”的烹饪技艺与众有别。首先刀法不同,爆肚明显宽大,只有这样才能表现爆肚的脆嫩。其二是调料配方与众不同,爆肚使用专用调料,能有效除去肚的不良气味,突现肚味的清香。其三是“爆肚冯”能够科学地利用原料,他们将羊肚分为13个部位,有散丹、肚仁、肚领、蘑菇、蘑菇尖(蘑菇尖指羊肚的一部分),牛肚则分为百叶、肚仁和肚领。从烹饪效果来看,爆肚冯素以爆肚脆嫩著称,“水爆”为其主导爆法之一。临清餐饮业的历史成就提示了我们,当一个城市的商业形态处于良性发展的时候,餐饮业就会由此而高涨。今天,作为从辉煌历史中走来的临清人,虽然经历了百年低沉,但全新焕发的时代已经给餐饮业铺开了广阔的施展空间,过去的辉煌理应转化成现代餐饮发展的动力。从现代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临清的餐饮业理应引起外界的更多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临清的餐 饮业在历史上有着骄人的业绩,另一方面是当代运河文化的复苏离不开临清这个亮点。

正是如此,临清餐饮业理应把古运河文化当作重要经营载体,通过发掘、提炼和创新,把古老的运河餐饮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临清城区内现有运河钞关,鳌头矶、清真寺、清真东寺、舍利塔等五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运河沿岸重要的文化遗存,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为研究运河漕运、城市发展、商业贸易、民族融合的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实证资料。围绕着这些古遗迹和古建筑,我们不但可以发展旅游业,还能够用作运河的餐饮资源,构思出更多的餐饮题材,集中体现运河商埠的古城餐饮文化。我们可以创作漕运宴、钞关宴、码头宴、会馆宴、鳌头宴、运河清真宴之类的主题餐饮形式,加以文化包装并进行商业运作,然后把众多的临清饮食归纳到主题餐饮的框架中来,形成众星拱月的格局。我们还可以用小说《金瓶梅》的饮食内容背景,深度开发金瓶梅饮食文化,打造《金瓶梅》民 俗菜肴的品牌价值。李志刚先生设计出的“金瓶梅宴”就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应该继续充实和润色。最好能引入临清,在金瓶梅故事的发生地品尝“金瓶梅宴”,更让人回味无穷,更能体现临清饮食品牌文化含量。

临清餐饮界也可以在地方名食和小吃领域做文章,但一定要顺应时代,在旧有的基础上创新变革。临清面食四大名吃之窦家蒸包、徐家煎包、王家烧麦、武德魁肉饼等,及其以前在省内有名的托板 豆腐、王四辈熟牛肉,八宝布袋鸡、烧饼夹肉等,都已经度过了历史上的繁华期,如今略显陈旧和衰老,如果想让其焕发青春,就应该重新设计它的文化含义,依据市场规律进行再推广。在现代经济大潮中,只有升华了的地方名吃才更有出路,而且是光明的出路。运河的历史曾经造就过一个古老辉煌的临清,恢复和弘扬历史辉煌是临清人民责无旁贷的义务,如果我们的临清餐饮界能够先行一步,这种辉煌就会更快地到来。— 作者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