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临清仰慕已久,一来早就知道临清是运河漕运码头,运河经济异常发达;二来这里是季羡林大师的故乡。

有人说,京杭大运河在齐鲁大地上蜿蜒奔流了700多年,其意义,并不只是保证了漕粮的运输,对山东运河两岸的美食文化也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当长的时期,临清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商贾往来、帆樯云集、百货荟萃、美食林立的工商业重镇,尤以民风食俗为甚。

据史料记载,至正二十七年(1367)十月,朱元璋任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副将常遇春为先锋官,率二十五万大军出师北伐。洪武元年(1368)闰七月,徐达、常遇春率马步舟师由临清沿运河北上,连下德州、通州。这就印证了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的确驻守过临清。

我见证过清真八大碗:包括烧肉、炖肉、圈巧阁、松花羊肉、清汆丸子、黄焖鸡、黄焖肉、肉杂拌。临清的主食花样也多,有名的有窦家蒸包、徐家煎包、王家烧麦、武德奎肉饼。不过临清美食最大的特色则是“汤”。“临清汤”代表着临清人的饮食水平,也蕴涵着临清曾经的历史过往和繁华。临清当地自古有一种风俗,那就是在红白事宴请宾客时,要首先给酒家的管事交代好是“几点水”,这“几点水”就是汤的代名词,“水”越多,表明酒席的档次越高,可见“临清汤”在临清饮食文化中的地位之高。正所谓临清汤水,汤里大乾坤。

季羡林先生在《有憾无悔》一书中写道:“临清现在只是一个县级市,可过去是阔过的。大运河畅通时,这里是个大码头,有码头就少不了商人,有商人就少不了文人,有文人就少不了文化,有文化就少不了饮食的精美,于是文化就同饮食结合了起来……临清往日的辉煌已成历史陈迹。但是,文化是一种古怪的东西,即使是基础已经不在,它的流风余韵却仍然能够长久地存在,表现在不同的事物上。

“临清汤”的品种多得简直数不过来,有荤有素,有山珍有海味,名字起得也好,发财鱼钱汤、霜花白玉汤、乌云遮月、碧波鱼丸汤……“临清汤”之所以能成为临清饮食文化的具体承载,首先归功于其兼容的文化特性。因为大运河的流通与南北文化的交汇,各种饮食文化风尚在临清融会贯通,逐渐形成了海纳百川、五味杂陈的特性,甜、酸、苦、辣、咸、怪等南北诸多风味,在“临清汤”中均有完美的融合体现,从而较好地满足了各地不同人群的口味。其次,临清的乐汤风俗及其汤产品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域的独特性。至今,临清的宴席中,酒后的饭菜不是通常的固态菜肴,而是“汤”,这在全国也是罕见的现象。并且离临清一步之遥的周边县市,均无此种饮食风俗。

餐饮文化的发达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自元代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彻底改变了临清的历史地位,由之前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城一跃发展为绾毂南北的著名工商业城市,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则带来了庞大的资金流与人流、物流,也带来了各地不同的饮食风俗风味在临清的汇聚、传播与交融,临清品汤习俗与各类汤产品也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完善,已经成为了一种自成体系的文化形态和地域性饮食风尚。由此想到,饮食烹饪其实不光是吃吃喝喝的事,其身后隐藏着经济、社会、文化、军事诸多因素,包含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少取多予等很多哲理。

来源:齐鲁壹点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