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塑是一种传统而古老的民间艺术。 临清市杨庙村的徐玉声,就是一位泥塑民间艺人,她在泥塑艺术的园地里已经默默坚守了近30年。
徐玉声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从13岁起就开始学习素描。据她回忆,这要得益于当年的一堂美术课。那时正在上初中二年级的她第一次接触素描,画的是一个足球,画的如何她虽早已忘记,但是令她记忆深刻的就是美术老师拿着她的作品向全班同学进行了展示。这件事激发了她学画素描的热情,即使初中辍学后也没有停止。有了画画基础的徐玉声,对周围美的事物也是格外的注意。在一次农村大集上,一个捏面人的年轻人引起了她的注意,那位年轻人捏的孙悟空、猪八戒、小媳妇等形象惟妙惟肖,五颜六色的很好看,五分钱一个,一会儿功夫就卖了好几个。于是她也在集上买了点颜色,开始玩起了面人,凭着一腔热情,她捏的小动物、小孩钓鱼等,邻居小朋友都非常喜欢。但是在一天晚上她所有作品都被老鼠给咬的稀烂,备受打击的她,从此就不再捏面人了。

1993年的大年初六,电视上播放了一个老人做泥玩具的新闻,当看到那位老人做的泥老虎栩栩如生(后来才知道那是凤翔泥塑)的时候,使徐玉声的眼前忽然一亮,那一夜,她兴奋的连觉都没睡好。第二天说干就干,拿上篮子到庄南沟里挖胶泥,捏的第一个是青蛙,一开始捏的不好,在屋里偷偷的玩儿,怕别人看见笑话,可是时间一长就瞒不住了,自此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十年间无数的形象诞生在她的手中,身边寻常的事物都能激发她泥塑创作的灵感。孩子课本上的插画,她可以想象出一幅场景来;在村头看到妇女抱孩子也被她当做捏塑创作的素材。2003年,她去亲戚家串门,看到一幅扑克牌上绘制的是54张中国古代帝王的图案,从这一刻开始,她便产生了创作泥塑帝王肖像的欲望。她回忆起创作的初衷时说道:“我就是想让大家亲眼看看咱中国古代的皇帝都长的是啥模样”。

徐玉声做帝王泥塑的标本,靠的就是一副小小的扑克牌,使用的工具也大都是自制,用旧牙刷改装、旧笔管改装……有些甚至自己都叫不上名来,她对工具的要求是,只要顺手就行。她做泥塑肖像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和泥。把挖来的纯净胶泥筛选出杂质,用斧头砸碎。现在可用钢磨来粉碎,能节省出很多的时间和人力。 二、堆泥。根据要做的泥塑头像尺寸,堆出大形。 三、定五官。找出人物头像的五官,定好位置,用自制的吊线(俗称吊猴)做垂直线。 四、精细刻画。五官的位置确定后,就需要进一步细致的刻画每一个器官细节。往往一个人物的特征,就是体现在每个器官细微的不同之处,完全可以用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来形容。 五、磨平。待到头像细节做好之后,要用水一点一点的去找平,使皮肤看上去有光滑的质感。 六、上色。用水粉颜料或者丙烯颜料上色,要根据每个人的偏好和头像的用途去确定颜色。

这些年来,曾有很多人问徐玉声:“做这么多肖像有销路吗?”。她也很朴实的回答说:“做了这么多年的泥塑,也没指望能卖钱或者出名,只是为了坚守和弘扬这门传统的民间工艺而尽自己一点微薄的力量而已”。
摄影:王 滨 卞九华 尹建忠 付金岩 张子水 张福杰文字:柴鑫 孙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