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一直是一块平原,直到明代在开凿和疏通会通河之后逐渐形成。并且依靠着会通河,临清逐渐成长为一座有名的都会。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临清是明清时代很有名气的城市,是和运河的畅通有着很大的关系的。
明代初期,虽然在这里设立了临清县,但是这里并没有人居住。知道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在原武决口,淹没了安山湖然后向东流去,把会通河全部淤塞。二十年过去了,永乐九年(1411),明成祖朱棣采用济宁同知潘叔正的上书,命令尚书宋礼、都督周长浚疏通会通河。到了永乐十三年(1415),南北方的运河畅通了,海运和陆运都被搁置。这个时候明朝政府开始在淮上、济宁、徐州、临清、德州等地建立仓库用来运输。在滨河修筑了五百多所房间,用来安置漕运的农夫。从永乐年间到正统年间,会通河和卫河交界的地方称为了南北方漕运的中心之一,也就是临清。临清此时已经成为了对外进行贸易比较有利的地方。到了明代正统十四年(1449),开始在临清一带地区建立城镇。

临清现状
在临清建城市有两条历史原因:一是因为明朝初期永乐、宣德、正统年间建设运河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南北大运河的打通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个原因是从洪武年间设立临清县到正统十四年修建临清城池,已经整整过了八十二年。这也说明了行政中心并不是统治者随手一画设置出来的,除了行政中心这个条件,还要具备水运或者陆运方便等其他条件都具备之后,城市才能出现。
在临清建立城市之后,南北大运河的畅行,再加上临清沟通南北的地理位置,临清地区的工商业不断发展,临清的城市规模也在逐渐扩大。明宪宗成化十一年(1475),史书记载:“户部游宦侨商,日渐繁衍,并令占籍”。大白话就是同意设立当地的户籍制度,所以临清逐渐称为了南北方的商业重镇。弘治二年(1489),临清从县成功升为州,管辖着桃县、邱县,临清仍属于东昌府。在弘治、嘉靖年间,在原本的砖城之外,汶河、卫河附近又发展出了新的商业区,新形成的商业区被当地的临清人称为:“城外的贸易地”。

京杭大运河临清段
明代正德六年,兵备长赵继爵掘地筑土修墙,来保护卫城外边的百姓,修起来的新的边墙,被称为罗城。新的城区的出现,是因为运河的畅通,以及运河带来的商业的发展,促使临清形成了新城区,创造了修筑新城市的条件。跨越汶水、卫水建成的新城,名字为玉带城,也叫做土城。土城是商业区,所以筑城也就是那个时代的一种划分城区的方式之一,所以临清人们仍然把土城称为“城西南贸易地”。
随着大运河的南北通行,逐渐兴起了临清商埠。商埠的人口结构也具有商埠的特色。临清商埠人口主要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是平民;一部分是外来的商人;一部分是临清城市的卫兵。明朝嘉靖、隆庆年间,临清城市内人口总计有两万人,其中来往的商人有九千多人,占城市内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六。明代后期的商人数量为什么这么多呢,原来明代时期南北大运河通畅,临清正是南北大运河的要地,每年经过临清的漕船可达一万两千艘以上,还有其他商船和民船经过临清,这使得临清城市成为“商贾辐辏”,“市肆毂击”,工业发展,城市繁荣,商贩之夫,日益屯聚。明政府也正式由户部行文,承认临清“游宦侨商,日渐繁衍,并令占籍”(《临清县志》第二册)。

商人居住的地区跨过汶水、卫水形成新的城区,这反映了当时的临清市被称为大运河边繁华兴盛的城市并不是浪得虚名的。因为临清市的主要人口都是商人和手工业者,所以嘉靖年间临清市反对税监马堂的行动震动全国。这次行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都是手工业者王朝佐,他率领几千人包围了税务堂,参与围观的有几万人。这次行动爆发的原因是税监主要是针对手工业和商人的,而税监过重,所以导致了这场行动。明清时期的临清是一个商人和手工业者众多、漕运、税务、商务事务繁重的商埠。东南纨绮,西北裘褐,皆集于此。“其盛时,北至塔湾,南到关闸,绵亘数十里,市肆栉比”。
在北方的运河旁边的城市中,临清城经济的发展速度、作用,在明代时期甚至不亚于天津,在清代时期仅仅次于天津,在清代的临清有着“小天津卫”的称号,只是到了清代后期,天津修建了对外的铁路,以及天津优越的海上交通条件,所以天津产生了飞跃性的发展。临清没有这些条件,发展上就落后于天津。但是,临清地理位置上处于晋、冀、鲁、豫交界,再加上大运河开通到江南之后,临清成为了明清时期全国有名的商埠,可以说临清是借助大运河兴起的都会中的一个典型。

古商埠
明清时代前期,明统治者曾经在临清修筑“三仓”,设立“钞关”,把“督收船料商税之课……大约至四万全”交给户部主事(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第十六册,《临清志》)。明朝嘉靖年间,临清已经成为了一个横跨汶水、卫水二水、并且周长超过三十里的较大的城市了,有的史书竟然这样形容临清“一城之中,无论南北财货,即绅士商民近百万口”(《明清史料》甲编,第923页)。
万历年间,临清城内“缎店三十二座,布店七十三座”,酒店和杂店更多一些,“商贩之夫”蚁聚此地,商埠繁华。清代时期的临清商业发展甚至要超过明代,一个原因是因为商业随着时代有了新的发展,南方北方货物的种类和数量都要超过明代。而是棉花和粮食交易成为了临清商业交易中的两个大宗,南方来的货物也是临清城内商业经营的主要项目。因此,清代时期的临清有三大行:“粮行”、“花行”、“南货行”。

临清城内的手工业和货币支付工资的小作坊生产加工业也出现了,山西商人出资占有股份的临清手工哈达是全国有名的。明清时期,临清作为南北大运河的咽喉、齐鲁地区的要塞、东西南北贸易场所,城内的商人数量占据临清总人口数的比例很高,南北地区的商人、钱庄等在临清都建有分店,各种商店和生产作坊到处都是,这个城市十分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