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是精神的象征,舞是力量的表现,鼓舞结合开舞蹈文化之先河。
当鼓声响起,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仿佛能瞬间点燃每个人的激情。我们一起敲打,一起舞动,让鼓声在空中回荡。
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临清驾鼓的独特魅力!

临清驾鼓历史悠久,其诞生年代可追溯至东汉末期。 在战场上,人们通过击鼓的方式为将领助阵扬威,鼓声阵阵之中,战斗的气势亦随之高涨。 据传,驾鼓原名助阵鼓,又名羯鼓,临清驾鼓原是我国西北部少数民族羯族的一种娱乐工具。
临清驾鼓 圆形 梆为木质 面为牛皮 直径38厘米 高20厘米

由于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兴盛,临清地处运河之岸,水陆交通方便,羯鼓由此传入临清,并由临清当地人传承发展,形成了现在的驾鼓。 驾鼓文化代代相传,至宋、清等朝依然保留着这种习俗。
大锣 圆形 铜质 直径90厘米、100厘米、120厘米不等
自唐代以来,临清庙宇兴建甚多,庙会频繁,各庙会分别组织驾鼓会,清代末期由于战乱等原因,驾鼓队逐渐衰落。
据明代临清县志记载:“羯鼓始于唐”。 唐代南卓的《羯鼓录》一书对羯鼓的乐器形制、演奏特点做了详细的记载,文中载有:“击用两杖,其声焦杀鸣烈,尤宜促曲急破,作战杖连碎之声,又宜高楼晚景,明月清风,破空透远,特异众乐。”

演奏时将鼓系于腰间,双腿叉开与肩同宽,昂首挺胸,尽显阳刚之气,锣作为指挥性乐器,具有稳定鼓点的作用,演出形式包括行街和圆场。
尤其是演奏技巧中有敲鼓边、敲鼓帮、鼓锤相击等,这在与锣鼓相关的民乐中较罕见,尽显宏大气势。

洪鹤龄在1880年前后习得并发起群众购置锣鼓,在家中夜夜传授鼓技,成立了更道街驾鼓会。
作为临清驾鼓代表性传承人洪玉卿自8岁起跟随父亲洪德河学习驾鼓技艺,经过个人的勤奋学习和刻苦演练,技艺日臻成熟,并在继承传统的演奏技巧基础上大胆创新,使驾鼓演奏技艺更趋完美,更加灵活多样,临清驾鼓在他的带领下得以继承并逐步完善。
2006年,临清驾鼓被列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以临清驾鼓会为依托,在传承运河文化的基础上,在山东、河北一带进行表演活动,并多次受邀赴全国各地演出,1996年荣获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金奖。

1997年受邀参加海南省三月三少数民族艺术节,威震海南,2011年在贵阳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三等奖,临清驾鼓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现在临清驾鼓的曲目名称可考的有《点鼓》、《老排鼓》、《小排鼓》、《二十八宿》、《长鼓》、《滚鼓》六首,均收录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中。

临清驾鼓也体现了当地回、汉民族之间团结一致,共创繁荣的良好精神风貌与优良传统,与现在各民族共同繁荣的主旋律相契合。
如今的临清驾鼓,已经从家族传承发展为群众基础更为广泛的师徒传承方式。在临清市文旅局开展的“非遗进校园”活动中,临清驾鼓成为深受当地中小学生喜爱的一门民俗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