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灏,字文漪,号畏庵,晚号天泉,清代山东临清人。祖籍安徽,其祖父汪大成迁居临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乙丑科进士,二甲第十五名。官至河南巡抚。汪灏于康熙十七年(1678)中举,二十四年登进士第。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院编修。三十二年(1693)主持陕西乡试。后曾为皇帝和太子讲学。三十八年(1699)主持顺天武乡试。不久,任山西学政。他拒绝贿赂,谢绝请托,严厉制止考场舞弊行为,对跋扈而不守法纪的读书人毫不留情,当即革除功名,读书人的风气为之大变。此时正值康熙皇帝西巡,汪灏到行宫去迎驾拜谒。皇帝问他:“你拒绝贿赂,日常生活的费用怎么解决呢?”汪灏回答说:“我生活很节俭,那些俸禄就足够了!”皇帝很高兴,对他大加夸奖。康熙四十二年(1703),汪灏晋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督山西、陕西学政。后任河南巡抚。他清理徭赋,整顿官吏、军队,平息盗乱,将河南治理得安定平静,秩序良好。开封某人的两个儿子在学塾读书,在回家的路上被人杀害,弃尸荒野。这个案子查了几年,也没有抓获凶手。一次汪灏在巡视黄河时,探访得知那两个学生是仇恨他们的人所杀。一审问,果然不差。汪灏处理公务都像办理这个案子一样,力求先对事理有明确透彻的认识,然后果断处理。四十六年(1707)秋,黄河在单县黄堌等处决口,汪灏亲临现场,督促黄河大堤的修复,不分白天黑夜在大堤上巡查,以防再出现新的决口。时间不长,他因积劳成疾,请求退休。不久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七岁。

汪灏禀赋极高,写诗作文,无一不精。尤其他的书法,师宗二王,刚柔相济,自由奔放,很有欣赏价值。今汉台碑林,有汪灏《栈道杂诗》碑三通,康熙四十四年(1705)刻,行书,51行,满行行9-10字,字径4—6厘米,汪灏撰并书。前碑高67厘米×厚17厘米×宽118厘米,18行,158字;中碑高67 厘米×厚17厘米×宽99厘米,16行,176字;后碑高67厘米×厚17厘米×宽116厘米,17行,161字。全碑凡495字。前钤闲章“名教中自有乐也”,后钤篆印“汪灏之印”(5厘米×5厘米)、“雪字天泉”(4.5厘米×4.8 厘米)。所刻内容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汪灏在提督山陕学政来汉中时,自宝鸡经连云栈道来汉中沿途所作的杂诗十首,初立于汉中考院(今汉中军分区,1978年移至汉中市博物馆)。这十首诗融记实,写景,抒怀为一体将栈道沿途的自然景色,人文景观以及作者的感受汇集于笔端,描写生动,抒情真切,诗情画意,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载有王翰章、王不忠的《汪灏<栈道杂诗>评释》一文。汪灏著有《倚云阁诗集》。“是集为王士祯所定,凡评点悉仍土祯之书自《题蒋都宪家庆图》以下,则士祯所未见,故评点阙焉。灏诗一以士桢为法,集中有《读唐贤三昧集》二绝句,殆於铸金呼佛,然姿韵略同,而近体多凑泊语,不及士祯之天然也。同时别有汪濒,字紫沧,休宁人,康熙癸未进士,官翰林院编修,二人诗文,传写者往往相淆,惟以字为别识而已(《四库总目提要》)。”
附:汪灏,字文漪,号畏庵,晚号天泉。生负异质,工文章,善诗,精书法。非亲尽孝。中戊午举人,乙丑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癸酉典试陕西,历讲读。已卯主顺天武乡试。寻督山西学政。绝苞苴,谢请托,士之豪纵者立之,士习丕变。场弊每以投发文牍因缘为奸。颜坐堂上洞重门,人莫敢犯开法。会驾西巡,灏迎谒行在,上问:“汝杜绝贿赂,供给何出?”对曰:“臣食用俭,薄俸足供也!”上悦,奖谕甚至。癸未,晋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督山西陕西学政,盖异数也。报竣巡抚河南,清徭赋,饬官常,整军伍,弭寇盗,所部肃然。开属民某,两子就塾读书,归被杀,弃尸中野。累岁穷治,弗获。测循行河上,廉知系其仇族所杀,鞠之,乃服罪。其沧事明决,多类此。丁刻秋,河决黄堌等口。灏亲督河工,昼夜巡阅。以积劳成疾,乞归。未几,卒年六十七。所著有《倚云阁集》。

汪元度,字涵之。灏之父也。先徽人,父大成徙临清,因家焉。元度性至孝,事亲能色养。兄道元,染痼疾,日侍调护,不忍析居。祀先必诚,必恪。尝注四时祭谱,祭各有品,品各有则。诫子孙曰:“物虽微,不可不备;事虽常,不可不敬。”居常举止端正,范家有法。旧居业于真定之南宫,崇祯末南邑遭兵燹,有友怀金欲赠之。察其词色,终不敢出诸袖。其介节不易如此举。二子皆有俊才,未知所就,卜之得雁行分艺之兆。乃曰:“习先业以成吾志者,必少子也!”后灏果大贵。——乾隆《临清州志》人物《临清进士辑录》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