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清中洲古城,高低起伏的屋舍,如潮起潮落。街巷在错落的房舍中时隐时现,追逐嬉闹的儿童,让古城的眸子瞬间亮了起来。
果子巷,只是众多街巷中的一条,它很普通,却拥有一个让人很有胃口的名字。
贡桃的汁液丰盈、蓼花的酥脆爽口、炸马堂的外酥内软,曾经是这条小巷最鲜美的舌尖记忆,也为这条小巷赢得了好听的名字。
无论历史走过多少风云春秋,也无论如今有多少美味令人齿颊生香,贡桃、蓼花、炸马堂,都不会被临清人忘却。因为,它们曾经不遗余力地奉献了美味,生动了临清的烟火气,鲜活了临清的市井味。

一条美食流淌的“河”
果子巷在竹竿巷东段,因为与竹竿巷手牵手,竹竿巷便顺势把果子巷拉入麾下。从此,果子巷被名声日隆的竹竿巷覆盖了身影,甚至,人们在中洲古城所有胡同内难以寻觅到果子巷的标志牌。
在临清现存的160多条老胡同中,果子巷是唯一以美食命名的胡同。虽然,它只有两米多宽、百余米深,却承载着明清时期临清浓烈的烟火气。
当年,商铺肩挨着肩,拥挤在果子巷两畔,等时刻一到,这里便开始了日复一日的热闹光景。各种时令鲜果和食品等待顾客的挑选,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
白塔窑蟠桃带着“贡桃”的荣光被箩筐挑进果子巷。苹果、梨等水果,在贡桃的脚跟下,只能是配角。白塔窑蟠桃扁圆形,大的有成人拳头大小,成熟后白里透红,显示出它与众不同的高贵气质。
“白塔窑在临清西南,距离临清5公里,那里的蟠桃个大、皮薄、汁多。用吸管插破桃皮,就能把甘甜清香的桃汁吸干,只剩下皮包桃核。”临清市胡同文化研究者刘英顺说,康熙皇帝沿着运河南巡,船行至运河岸边的白塔窑时,桃园的美景吸引了这位文功武治的皇帝。他一时兴起,上岸品尝蟠桃,连连称赞。回到都城后,便令每年成熟时节进贡白塔窑蟠桃。雍正九年(1731年),白塔窑蟠桃被定为贡品。
明清时期,徽商和晋商在临清缔造了商业的繁荣,他们在临清生活、经商,也因此,美食文化融合生发。
秦晋美食被马背驮着赶到临清,与乘船泛波而来的南国美食争夺着临清舌尖的青睐。果子巷里的南北风味与临清本埠滋味拥抱交融,诞生了颇具特色滋味的美馔,并通过每一条胡同流淌进每一座院落。它们滋养了那个时代,也给后世留下最美的记忆。
在果子巷里,每一间板搭门都有岁月留下的痕迹,每一扇门在启合之间,送走的是流日,吞吐的是生活。

花儿模样的美食
蓼花本是一种鲜花,在果子巷成了一种美食的名字,美丽的名字背后是临清人难以忘却的记忆。
果子巷像一垄肥沃的土壤,红、黄、绿、蓝、粉等各种颜色的“蓼花”盛开在这里,让这条窄窄的小巷充满了诗意。
“蓼花这种点心,外形圆圆的,外皮油色光泽,内如丝絮状。吃起来香甜酥脆,非常爽口,它是临清的名吃之一。”刘英顺介绍,小时候吃过蓼花,各种颜色的蓼花放在一起非常艳丽漂亮,并且,蓼花特别酥脆,如果不小心掉在地上,它就会粉身碎骨。
蓼花,是南北美食文化融合的见证。据说,明清时期,南方商人从故乡沿运河来临清,路上吃一种叫“糍粑”的椭圆形食品。因为路途遥远,这种用糯米做成的食品需要发酵。为了增加发酵的糍粑口味,临吃时放入油锅一炸,立即蓬松起来,出锅后,撒上白糖食用,竟然深受欢迎。临清的糕点师傅们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添加了食用色,就这样,五颜六色的圆形食品诞生了。各种颜色放在一起,像蓼花盛开,久而久之,临清人冠之以“蓼花”的名号。
新中国成立后,柴市街的常家有加工蓼花的作坊,后来,这家作坊的徒弟张殿甲在考棚街开设了一家名号“华新斋”的蓼花作坊。上世纪80年代,在临清市井小街上仍然有制作蓼花的店铺。只是这些年,蓼花湮灭在匆匆岁月中。

“炸马堂”背后的故事
“来两根‘炸马堂’,一碗豆浆哦!”
“好嘞,您稍等。”
这是锅市街早吃摊前的对话。每天早晨,这里人来人往。“炸马堂”是很多临清人钟情的早点。
事实上,“炸马堂”曾经是果子巷里特别火爆的一种食品。
“临清人口中的‘炸马堂’实际上就是油条,只不过比油条大且长,每个‘炸马堂’有四批,口感外酥里软。”刘英顺说,“炸马堂”的店铺在临清人口中叫“马堂铺”,炸好之后的“马堂”,穿在藤子秆上,然后放在柜子里,等客人来买时,店主就从柜子里挑起一杆“炸马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很多走街串巷卖“炸马堂”的生意人,那些响亮的叫卖声,曾经在每条胡同里回响。
一个普通的早点为什么叫这么有意思的名字呢?这与明朝的一起临清商民暴动事件有关。明清时期,大运河漕运的兴旺发达,让临清成为运河上的榷税八大钞关之首。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马堂来临清督理税收。马堂横征暴敛,强取豪夺,致使工商业户“家破者大半”。由此,临清工商业者发动了暴动。
炸油条的商户宣泄情绪,便把炸油条叫做“炸马堂”。从此,“炸马堂”这个名字不胫而走,流行开来。直到现在,那起暴动虽然已经过去400多年,但“炸马堂”的叫法一直在临清流行。
如今,果子巷里的店铺早已销声匿迹,而果子巷的东首与锅市街相交处依然热闹非凡。巷口烧卖馆、小厨房肉饼、老街水饺馆、王家烧饼,无不延续着果子巷的市井繁荣。或许,这些店铺的存在,守望的正是老街巷留给临清人心灵深处的那份记忆。
在岁月的淘砺中,果子巷的沉寂,绝不是烟火散去,而是获得了另一种新生,果子巷以新的面貌生动着新时代的市井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