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锅市街有条半截胡同,名叫“独一处”。这句话怎么来的呢?一打听,还真蛮有点哏色呢。

清朝乾隆年间,半截胡同里有个孤儿,名叫陈山。他十四岁时父母二老染病先后过世。“有山靠山、没山独立”,没伸手饭吃,只好自己养活自己,托人进了酒店作坊当了徒工。在酒店里,头年端尿盆、抱孩子;二年刷锅洗碗扫庭院;熬到三年头上才让踩粬上灶做烧酒。可是干着干着惹恼了掌柜的,把他给辞退了。为么?就因叫他偷往酒瓮里搀凉水他不干,他说掺假使坏坑害人,丧良心!

后来陈山又托人,找了一家干鲜果铺干杂活,可是干了半拉月又被解了雇。又为么?就因一炒落花生掌柜的就盯着他,非让他用铲子拍拍不成,陈山不依,争吵起来。陈山拧这个理:合不着,不卖。既卖就不能掺假使坏,蒙人的买卖还能发财?光顾崩口灌沙涨斤称,不管人家一嗑一嘴沙土多牙碜。今里唬弄人家,明儿个走在街上,人家不戳你脊梁骨吗?昧心的钱他不挣,铁铲一甩走人,他说是猪八戒摔耙子——不伺候猴。

陈山这个老实憨厚的本份人,见不得这种奸商习气,更不愿再去这种字号里学手艺。一赌气,把自己的几间旧土屋拾掇拾掇,开了个“悦来小客店”。

半截胡同的“悦来小客店”,虽说简陋土鳖,可陈山待人实着,寒冬腊月他让人睡上暖炕热被,三伏夏日常备下茶水蒲扇,投宿人进了门就觉着像到了家里一样。不论骑马的、坐轿的,还是推车的、挑担的,小店里天天应接不暇,啥时候去瞅一眼,保准八月的核桃——满人(仁)。

话说到了年根岁底小年下,出门的人都奔家过年守岁,客店里挺肃静,一年到头忙得脚不着闲的陈山也清静下来。兴致一来,溜达上大堤,散散心,赏赏雪景。

从狮子桥到头板闸,一路上河堤上下银装素裹,格外妖娆。陈山边走边看雪景,不由来到三官庙,只见河堤堤坎下仨一群、俩一伙坐着不少人。这些人头戴蟆虎帽,身披厚棉袍,个个蔫头耷脑、唉声叹气。陈山上前一问,才知原来都是些“下帽盒”“蹲窝”的落魄人。(老年间,生意人买卖作砸了,年关为躲债,找僻静荒野藏身几宿,称“下帽盒”。)

陈山看到他们脸冻得刷白,嘴唇黢青,怪可怜的慌。心想:他们拉家带口的,没白没宿的在冰天雪地里“蹲窝”,真有个三长两短,家中老婆孩子咋办呵?转念一想,自已店中清闲着,何不请他们到店中藏身,也过个暖暖和和的年下。一撺掇,这些正没处下架的逃难之人,感动的甭提了,纷纷跪地磕头作揖。

这些落魄的买卖人,趁天黑,悄无声地随陈山来到“悦来小客店”。陈山给他们烧茶做饭、铺伸暖被,还给买来纸牌、麻将、升官图、弈棋让他们玩乐开心。他们感动得热泪盈眶,感慨万千。这个说做买卖就得学陈掌柜,体人情、谅人心;那个讲咱往后也得讲信誉、凭公道,再不能凭玩称星子挣蒙人的钱,做赔了买卖丢人现眼。

除夕夜,陈山调好馅,和好面,让大伙团坐包饺子,畅谈来年生意经。大伙的话语一打开,自然三句话离不了本行,你说积压了什么货底,我说什么货紧俏购不进,结果一谈二论、互通余缺,竟有的当场拍板,订下几笔买卖交易,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正月破五一过,这些生意人告别了“悦来小客店”,高高兴兴、满面春风地各自回到自己店铺,打开了新的一年的生意门楣。

陈山从此年年办理此事,岁岁结交不少商号掌柜。后来这些生意人不少发了财,都没忘记“下帽盒”时结交的陈山。他们有的来给翻盖房子,有的来给盖门楼;有的把客店算成股子,还有的干脆赠送买卖铺子。没几年,陈山就积攒成万贯家资、成片宅院。他的买卖一座挨一座,占了锅市街、车营街、两个半条街。人们都称他为“陈三万”。

这一年,乾隆下江南,在临清微服私访,听说此事,专意去看个究竟。进得客店一搭眼,嗬!还真叫阔。店中砖房瓦含、窗明几净;院里花圃鲜花丛丛;接待宾客、殷切热情,真比官家馆驿还胜几成呢。

乾隆心里话:俗话讲“要得富、开久铺”,看来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呵。此店掌柜多少年身体力行、持之以恒,把别人视为落魄的人请来待若上宾,把作死的买卖帮着牵线搭桥,使之绝处逢生。这一来,解了多少店铺的难呵!暖了多少冻僵的心呵!此处真乃……,心里话读念着读念着不由脱口而来:“此处真乃‘天下买卖独一处’啊!”

这时候按说陈三万应该赶紧跪下谢恩:“万岁爷驾到小店,顿使小店蓬荜生辉。今求圣上赐给小民这几个御字,也好让小民永世瞻仰思恩。”这软和话一说,再加上乾隆又有到处题字的嗜好,一求准成。“笔墨伺候”一句话,唰唰唰大笔一挥,不就得了。

可是偏巧陈三万不懂湖笔、徽墨、端砚、宣纸“文房四宝”这玩意儿。光看出来人虽布衣装束,但举止文雅、气宇轩昂,估摸着不是一般凡人,但累死辈子也不敢想是当今皇上。乾隆走后,把他后悔的就甭提啦。后悔管么用?一块御笔匾额算是跑了。只留下“独一处”一句话儿,流传至今。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