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临清,有一碗面,不仅承载着运河文化的千年风情,更融合了南北饮食的精髓。它,就是临清什香面。

一碗面,百年传承

临清,因京杭大运河而兴。明清时期,这里曾是北方重要的商贸枢纽,享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美誉。商贾云集,文化交融,饮食文化也随之繁荣兴盛。

临清什香面的前身,可追溯至小说《金瓶梅》中提及的“温面”。相传乾隆帝下江南途经临清,偶感风寒,食欲不振。地方官员灵机一动,命厨师以手擀面配以十余种时鲜蔬菜、本地酱菜为菜码,辅以肉卤、素卤进献。乾隆品尝后顿觉开胃,龙颜大悦,遂赐名“什香面”。“什”有“什锦”之意,寓意“十种香气,百味交融”。如今,什香面已成为临清最具运河文化特色的标志性美食。

一碗面,十种香

什香面的精髓,在于“什香”——即丰富多样的配菜组合。传统什香面常配六菜、八菜、十菜乃至十二菜,荤素相间,色彩缤纷。

其菜码体系分为蔬菜、酱菜、调味料和卤四大类。制作要求刀工精湛,丝、丁、末皆需精细,方显“临清什香面”的神韵。蔬菜多选用黄瓜、茄子、西葫芦、绿豆芽、韭菜、蒜薹、菜豆角等当地无公害品种。酱菜则首选以“进京腐乳”闻名京城的临清“济美”酱园所产的酱瓜、咸胡萝卜、咸疙瘩、腌韭菜花等。调味料包括“济美”香醋、芝麻盐、芝麻酱、蒜泥等。卤汁则以西红柿鸡蛋卤和肉卤(可选羊肉、牛肉或猪肉)为主。面条本身也极富讲究。面条是纯手工擀制的,在和面时加入鸡蛋等调料,使成品筋道爽口。尤以本地小麦、老石磨磨制的无添加面粉为佳,口感营养俱佳。煮面时,需掌握好水与面的比例。水沸下面,及时划散以防黏连;反复点水三、四次,待面条熟度适中即出锅。随即捞入凉开水中浸透,去除黏性,增添滑爽口感。

食用临清什香面更是颇具仪式感。服务员会先将小碗调味料摆于转盘边沿,随后依次奉上酱菜、各式蔬菜、肉卤与素卤,最后将面条置于桌面中央。面对满桌色彩斑斓的佳肴,食客往往食指大动。此时,服务员会细心指导:先取适量面条(约碗的三分之一),再依个人口味逐一加入蔬菜、酱菜、调味料和卤,拌匀后即可享用。这样一碗什香面,面条筋道,菜码丰盛,荤素搭配合理,低油低盐,富含钙、钾及多种维生素。正如当地人所说:“一看一闻,胃口大开。”

一碗面,文化的盛宴

临清什香面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味蕾,更是一场视觉与文化的交融。十种菜样、八种调料配上一碗面所营造的仪式感,堪称独一无二。品尝过程宛如一场精心编排的戏剧:小碗调味料如配角先行登场,咸菜、炒菜紧随其后,整齐排列于餐桌边沿;最后,整盆面条与肉素卤作为主角。放眼望去,满桌色彩斑斓,未及品尝已令人垂涎。五颜六色的菜肴构成一幅流动画卷,生动诠释着运河文化的包容与多元。

如今的临清什香面,是临清宾馆厨师团队以“传承运河文化、缔造现代美食”为使命,在博览古籍、遍访名师、深挖地方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历经数十年潜心研制而成。他们在传统“温面”基础上,结合民间捞面技艺,不断创新演变。2016年3月,临清宾馆制作的什香面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相继荣获山东省旅游局“到山东不可不吃的百种美食”、山东省烹饪协会“山东名小吃”、山东省旅游饭店协会“山东金牌旅游小吃”等称号。

临清宾馆还曾接待过季羡林、欧阳中石等文化名人,他们均对这道面食赞誉有加。

一碗面,家的味道

在临清,什香面既是宴席珍馐,更保存着家的温暖记忆。每逢佳节或亲朋相聚,家家户户常以什香面待客。与其他非遗不同,在临清,家家户户都对什香面有传承。这道美食不仅在饭店可尝,更深深融入寻常百姓的厨房。虽未必如专业厨师般菜码精细,但每位临清人都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它的喜爱——或是工作后的一碗慰藉,或是生日时的长寿面,亦是回族订婚宴上的“喜面”……什香面在临清千家万户的餐桌上流转,每一位制作者都是传承者,每一位品尝者都是见证人。

如今,临清什香面已走出山东,迈向全国,成为展示运河文化的重要窗口。这一碗面中,盛满了临清厚重的历史积淀与独特的地域文化,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质朴向往。它不仅是一道风味绝佳的面食,更是一种鲜活的文化传承与延续。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