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美国康奈尔大学建筑学院的展厅,一场名为“临清贡砖:窑火映照的运河记忆”的展览,郑重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七方屏幕循环播映着贡砖的制作工艺;三十幅工匠名姓与砖纹拓片,自地面向天花板铺陈开来,宛如一部竖立的史诗。
展览现场
这一刻,曾构筑紫禁城金砖碧瓦的临清贡砖,完成了从东方宫殿到世界殿堂的文明跋涉,静默诉说着六百年风雨。
窑火不灭:运河滋养的“王朝筋骨”
时间回溯至明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浩繁的宫城营建,让运河畔的山东临清因砖而兴。此地所产青砖,以其“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的卓越品质,被钦定为皇家御用。
自此,一块块青砖自临清启程,沿大运河迤逦北上,直抵京城,最终化为故宫、天坛、明十三陵的磐石基业。“临清的砖,北京的城”,这句古老的谚语,镌刻下一段“漂来的城市”传奇。
临清市魏湾镇贡砖文化产业园的贡砖展品
史料记载,明清鼎盛时期,临清运河两岸官窑密布,逾百座砖窑厂、近万名工匠于此挥汗如雨。整座城市的脉搏,都与运河的漕运和窑火的明灭同频共振。
临清贡砖成为不二之选,奥秘深藏于本地的“莲花土”中。这种由黄河漫流冲积而成的特殊土壤,红、白、黄三色相间,质地细腻,沙粘适宜。唯此土,方能烧制出至上珍品。
其烧制工艺更是极致繁复,需历经土、泥、坯、烧四大环节,细分为近二十道工序。正如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景永祥所喻:选土如选面粉,澄泥似和面醒面,制坯若捏馒头,烧制堪比上笼蒸炊。每一步都需遵循古法,静待时光的沉淀与转化。
贡砖匠人烧窑现场
破茧成蝶:从国家非遗到世界语汇
步入新世纪,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浪潮下,沉寂已久的临清贡砖,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2008年,其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标志着这项古老工艺重获国家的认可与守护。
2013年,伴随中国大运河申遗的关键步伐,临清贡砖首度出口到韩国、日本,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2015年,故宫博物院与临清贡砖再续前缘,签订供货合同,彰显了传统工艺在当代不可替代的文化与实用价值。
2021年,临清市魏湾镇临清贡砖示范基地正式被授予北京市古建筑青砖材料基地。
而今,临清贡砖亮相美国康奈尔大学,实现了从“建筑构件”到“文化符号”的华丽转身,更完成了从物质遗产到精神载体的升华。它不再仅是砌筑宫城的实物,更成为传递运河文明、讲述东方智慧的无声使者。
“临清贡砖的故事,是大运河的故事,也是大地与火的记忆。”如今,这块青砖已超越其物理形态,成为一张跨越语言藩篱的文化名片,向世界诉说着中华文明的深厚与绵长。
守正创新:在时代浪潮中“唱响”未来
面对时代的叩问,临清贡砖在坚守核心技艺的同时,亦积极探寻着新生的路径。
当地建起了集研发、研学、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贡砖文化产业园。产业链不断延伸,砖雕、文创产品、研学等新业态如雨后春笋,生机勃勃。
临清市魏湾镇的临清贡砖文化传播展示基地将澄泥、熟泥、制坯、晾坯、验坯等非遗技艺深入农户,帮助更多村民实现了就业增收。“周边100多名农户通过学习传承制作工艺技艺和砖雕制作,从业人员达160人。人均年收入最高能达到八万元以上。”负责人赵庆安说。
贡砖匠人在窑中摆放砖坯
临清贡砖文化研究会会长赵文连则带领团队,创意开发出茶盘、舍利塔、狮猫等五十余种文创产品。魏湾镇贡砖基地更是研发了砖罄,让贡砖发出清鸣,成为“会唱歌的临清贡砖”。
“过去一块贡砖利润仅三四毛钱,如今一件文创产品的利润可达数元乃至十几元。”赵文连说。这不仅是价格的提升,更是从“论斤称”的建材到“论件卖”的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跃升。他身后展架上,砖雕茶盘与青砖素瓦静静陈列,见证着古老技艺与现代生活的温暖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