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帚,是人们打扫室外卫生的必备工具。扫帚的扎制,也是一门较为繁复的手工技艺。  扎制扫帚所用的工具包括锯、斧子、刀、钳子、螺丝刀,还有手艺人自己制作的“夹子”、“勒子”等。扎制扫帚所选用的竹苗,应为山前苗(不能选用山后苗)中的“二黄”这一品种。

扫帚的扎制程序为:

第一步:晒苗。将购买的竹苗平铺到院中的空地上进行晾晒,将正反面都需晒透。  第二步:梳叶子。把晒好的竹苗上容易掉落的叶子梳下来,使竹苗更整齐,更耐用。

第三步:分拣。把处理好的竹苗分成前盖、后底、小苗、夹心四类,码整齐后待用。

第四步:上夹子。将分拣好的竹苗,按照“底七上八”(底层七根苗,顶层八根苗)的原则,中间层用小苗填充,再加几根竹竿加固,用自制的夹子进行固定。  第五步:扎把。扎把是扎制扫帚的关键,也是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讲究“七趟骨头,八趟筋”。用自制的“勒子”把扫帚把勒紧实后,在把脖的位置固定两圈铁丝,使其更加牢固。然后再用六趟铁丝均匀绑缚于扫帚把的其余部位。

 第六步:金丝腰带系腰身。在扫帚的当腰部分用铁丝上下穿透交叉绑制,把前半部分的扫帚苗加以固定。 

 第七步:砍叉过手。对绑制好的扫帚,还需检查和整理一遍,将扫帚把扎手的地方砍平后才可出售。

在临清市戴湾镇杭庄村,今年已是63岁的杭千明师傅及妻子李友兰,扎制扫帚已有40余年,至今依然坚守着这门手艺,从事着制售扫帚的生意。 

 对于成品扫帚把的底部都是参差不齐的这一现象,杭师傅对我们讲道:“这种处理方式,看上去似乎粗糙无章,实际上它蕴含着生活的智慧。在不用扫帚的时候,人们一般就会将扫帚把着地,靠墙竖立而放。如果底部过于平齐,长时间的立放,其受力的局部就会将铁丝撑断而使扫帚把变形,而将扫帚把的底部处理为长短不一的做法,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杭师傅扎制的扫帚至今仍不愁卖,他家院子里堆的扫帚,都是由夏津、聊城、冠县等外地客户所订制。他靠着这门手艺先后供儿女上了大学,如今儿女都已成为了优秀的人民教师,他们每周会带着孩子从城里来老家和老人过周末。期间也曾多次劝老人跟他们到城里去享福,但均被他们婉言拒绝了。不是他们不愿享清福,而是他们从心里放不下这门从事了40余年的老手艺。

摄影:王 滨 卞九华 何新华 张子水

文字:柴鑫  孙秀峰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