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年燕王朱棣挥鞭南下,最终在1402年攻占南京,取代建文帝,年号永乐。迁都北京后,为了保障粮食物资的运输,需要大量建造漕船,临清位于汶、卫交汇的中州之地,年过临清闸漕船16万余只,是设立船厂的最佳位置,于是永乐三年,明成祖朱棣在临清设立卫河造船厂,专门制造漕船。于是全国优秀的工匠来到了这四面环水的玉带城,匠人们面对着:十里人家两岸分,层楼高栋入青云的天下第一码头,就像80年代怀揣梦想的人们奔向充满机会的深圳一样,开启了各自的传奇人生,巨量的漕船订单有朝廷做背书,工费自然不会太低,轮值工匠和驻留匠人于是落户临清,成为了分享到政策红利的第一代匠人。

到了嘉靖年间,卫河船厂虽然名义上由军户负责,但由于距离遥远,无法有效监督,导致船只质量差、维修不及时等问题。此外,船厂内部存在严重的贪腐现象,船只被偷盗、损坏甚至改拆他用的情况屡见不鲜;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更对船厂的裁撤产生了影响:有保守派官员上书请求裁撤市舶司,直接影响了船厂的存废决策。

于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嘉靖三年,卫河船厂被撤,并入淮安的清江船厂,大批的水木匠已在临清修养生息两代人,匠人们眼前是空空如也的卫河船厂,身后是自己的妻儿老小,该何去何从?其中一部分留在了临清箍桶巷,靠自己做水木工的功底,融进了熙熙攘攘的临清商潮。
由于船厂正规军的加入,临清木匠的分工日渐明晰:大木匠、细木匠、水木匠。细木匠又分:牙活木匠、圆活木匠、方活木匠,临清箍桶巷里的木器铺,别看都是圆活木匠,又分板活和桶活,板活就是圆木锅盖、笼头、笼屉,而桶活是木桶、木筲、马桶等,马桶临清又称马子,至今流行一句结婚俗语:子孙马子、长命灯。按婚俗女孩出嫁时的嫁妆中,必须有大小各一为一套的马桶,小的做尿盆,大的接娃娃,所以才有了“子孙马子”的讲法。估计当初一部分卫河船厂的水木匠,看清了这个刚需市场,留在了临清箍桶巷,继续繁衍生息,续写着各自的人生脚本。木匠行里特别讲究师徒传承“一年看,二年帮,三年学”第一年帮师父家看孩子、扫地、倒尿盆等,干一些家务和铺子里的杂务,只有空闲里看师父、师兄们做活。第二年,才让在前面的店铺里帮师父师兄打个下手,打个线、锯块板什么的,第三年师父才让动手学活。要不在临清手艺活的行里,有句老俗语叫作:“聪明人一看就会、明白人一学就会、傻子手把手教都不会”,临清人还将木匠称为干“木作活”的,这个“作”字就有创新、创作的意思,比照葫芦画瓢式的呆板木匠称不上木作。要出好活、新活,不然你的木作活就没有市场。当年临清有名气的木器铺都在做出的木活上留有记号,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家的木活——把经过自己手的木活,做成自己的作品,才配尊称为木作!

木作们雕刻着时间,箍桶巷走进了新中国建国初年,箍桶巷传承下来了六十多家圆活木匠作坊,其中圆活做得最好的有徐家、赵家、侯家、王家、杨家。圆活木匠铺商号有:肖家的“资意号”,田二麻子家的“振兴号”,韩宝珠家的“宝森号”,田凤江家的“振兴永”,赵建清家的“万圆恒”,范家的“瑞祥”木作铺。其中赵长海家和侯凤起家板活最好,桶活最好的是杨万昌家,是他们用临清匠人精神雕刻出了临清箍桶巷的历史底蕴。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虽然我们生活中已很少再用老式的物件,但我辈中人更应继承提炼这条老巷子里蕴藏的匠人精神,把自己的工作雕刻成一件件作品,不负光阴,不负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