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驾鼓,是临清当地的一种民间锣鼓乐。演奏乐器包括鼓、点锣和筛锣,是一种纯打击乐合奏的艺术形式。它的鼓点丰富多变、声音洪亮威武、气势磅礴雄伟,被广泛应用于节日庆典、社火表演和大型比赛等活动中,是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2021年,锣鼓艺术(临清驾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II-123 。

一、 历史渊源

据传,驾鼓原名助阵鼓,又名羯鼓,临清驾鼓原是我国西北部少数民族羯族的一种娱乐工具。

史学界有一种说法:临清驾鼓,起源于东汉战鼓,在唐代演变成打击乐器。“击用两杖,其声焦杀鸣烈,尤宜促曲急破,作战杖连碎之声,又宜高楼晚景,明月清风,破空透远,特异众乐。”唐代南卓《羯鼓录》对羯鼓的乐器形制、演奏特点做了详细记载。唐明皇精通音律,喜奏“羯鼓”等乐器,当年,他曾在宫内组建了一个鼓队,鼓队时常演奏。经学者考证,认为当时的“羯鼓”即现在所说的驾鼓。

由于明清时期大运河的兴盛,临清地处运河之岸,水陆交通方便,羯鼓由此传入临清,并由临清当地人传承发展,形成了现在的驾鼓。驾鼓文化代代相传,至20世纪初期,临清正式成立驾鼓会,深受本地民众喜爱。

二、基本内容

驾鼓组成

从规格来说,鼓面直径一般为1尺3寸,高20厘米。点锣和大锣“个头”相差悬殊:点锣锣面直径一般为20厘米,因为小,所以叫“点锣”;大锣锣面直径一般为80厘米到120厘米不等,因其个大如筛,故又称“筛锣”。每种乐器都有独特的音效特点。鼓声雄壮有力、威武;点锣声音高、尖、亮,穿透力强;而大锣发出的声音则浑厚低沉、宽广。

演示地点

临清驾鼓是旧时临清庙会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年农历三月三十日开始到四月底,历时一个月,是盛况空前的临清庙会,庙会期间除了经贸交易和各种祭祀活动外,就是要举行云龙会,舞狮会,秧歌会,驾鼓会等各种表演活动。各路文艺大军,各显技艺,招摇过市,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临清驾鼓就是当时比较盛行的一种大型表演活动,所有乐器有鼓、点锣和筛锣,乐队的组成分为大小两种,大队一般有二十四面鼓,八面点锣、两面筛锣组成,小队一般有八到两面鼓,二到十面点锣,一面筛锣组成。

演奏规模

临清驾鼓的演奏队伍有“半队”、“整队”之分。人员和乐器齐备时,可组整队,即所有乐器要由48面鼓、8面点锣和2面大锣(每一面大锣均需由两人抬起,另需有一人敲打)组成;而半队的组成结构自然就是整队的一半了。但不管是“整队”还是“半队”,都有鼓点丰富多变、声音洪亮威武、气势磅礴雄伟的特点,因而,临清驾鼓会在历史上又有“威武会”之称。

表演形式

临清驾鼓特有的“圆场”和“行街”表演形式,给人以视觉审美上的愉悦感。行街时,点锣领头在前,起指挥作用,鼓成两排纵队,大锣由两人抬着,一人敲击,边走边演奏。鼓点变换,要看前面点锣的指挥。当鼓队行至十字街口或广场时,鼓队围成一个圆圈,筛锣居中,点锣面对筛锣,立于圈内一侧进行演奏。

表演风格

临清驾鼓既可以表现威武雄壮、庄严肃穆的气势,又可以营造活泼欢快的气氛。

演奏曲目

临清驾鼓曲目可考的有《点鼓》《老排鼓》《小排鼓》《二十八宿》《长鼓》《滚鼓》《三翻带滚鼓》《三气周瑜》《二十四孝》九首。现在演奏的主要曲目有《点鼓》《老排鼓》《小排鼓》《二十八宿》《长鼓》《滚鼓》六首,均收录在《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东卷》中。

三、传承与发展

临清驾鼓经常在山东、河北一带进行表演活动,并多次受邀赴全国各地演出,斩获多项荣誉。1996年荣获山东省首届农民艺术节金奖;1997年受邀参加海南省三月三少数民族艺术节,威震海南;2011年在贵阳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三等奖;2016年在临清电视台举办的2016《百姓上春晚》比赛中荣获“优秀表演奖”;2020年洪林荣获“聊城市第三届十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称号。临清驾鼓在全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

如今,聊城市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大力弘扬推广民俗文化,使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传承至今并且得以发扬光大。临清驾鼓也入选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名录,它以磅礴的气势以及震撼的旋律,为临清古运河文化乃至聊城历史文化增添了一笔别样的风采。

作者 临, 清

《临清驾鼓》有2条评论

微信用户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