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马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后汉书》中就有对竹马的记载。《后汉书•郭汲传》: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应拜。《世说新语•方正》中有记载:“(诸葛亮)与(晋)武帝有旧,……相见礼毕,酒酣,帝曰:卿故复忆竹马之好不?”唐诗中许多次提及竹马,最著名当属大诗人李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一著名诗句。

临清冯圈竹马已有200余年的传承历史。据冯圈村81岁的李子龙老人讲述,清朝时期,临清交通运输主要以水路为主,冯圈村位于漳卫河畔。清嘉庆年间(公元1800年左右),正是寒冬腊月,漳卫河面上处处可见顺流而下的大块冰凌。当时河南新乡的民间“马会”去北京、天津一带演出,返乡途中正赶上河道冰封,船只无法通航,无奈之下,部分人只好徒步回家,留下的便看守船只,等待开春时再回去。因岸上就是冯圈村,时间一长,村民们便慢慢学会了竹马这门表演艺术,并很快置办了行头,组织了“竹马会”,从此,“竹马”艺术在冯圈村传承下来。

到了后来“竹马”发展成为一种较为成熟的舞蹈。所谓竹马,就是利用竹篾扎成马的形状,外糊数层厚纸,彩绘后涂上桐油,成为表演道具。表演时,人们将其跨于腰间,似骑马状。竹马,民间称谓很多,有“竹马会”、“跑竹马”、“骑竹马”、“竹马灯”、“马舞”等,但主要有“竹马舞”、“竹马落子”两种。传统的竹马表演有生、旦、丑等角色之分,竹马分红、绿、黄、白、黑五色,表演竹马的都是青少年男女,分生、旦、丑角色,正生骑红马,青衣骑黄马,小生骑绿马,花旦骑白马,小丑骑黑马。竹马舞蹈表演起来使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场景非常热闹、壮观。

临清冯圈竹马表演形式载歌载舞、气氛热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艺术风格独具特色,已演出、传承了二百多年,具有很大的研究、保护价值。1963年,漳卫河爆发特大洪水,冯圈村被淹没,竹马的一系列道具被冲毁,竹马一度停止了活动。1986年,竹马的传承得以恢复,但是面临当今时代变迁和强势文化的冲击,竹马这一古老的艺术面临着逐渐消逝的危机。现在年青一代价值取向转变,追求的是时尚娱乐,欣赏、传承传统戏曲的热情正在丧失,这一切造成竹马濒危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自2008年我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工作以来,在市文化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积极挖掘整理,采取有力可行的保护措施,使冯圈竹马得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2011年,冯圈竹马已入选聊城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作者 临, 清

在 “临清市级非遗——冯圈竹马” 有 1 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