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清南门里东侧,有一条老胡同,名叫甘泉庵胡同。由于胡同里有一座小庙名为甘泉庵,庵里有一口古井,这口古井名为甘泉井,庵因井而得名,胡同又因庵而得名。关于此井、此庵,在临清民间还流传着一个故事。

在唐宋时期,黄河在此流过,现在的临清城还是一片荒地。黄河的东堤边上有一户人家,家里有母子二人,母亲是一个瞎子,儿子叫大牛。大牛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有一年闹大旱,村旁的河都干枯了,地里的庄稼都旱死了,人们连吃的水都成了问题。只有几十里外的一口井,还有一点水,周边的人们,都去那里挑水。为了弄点水,大牛每次都要半夜挑着水桶,走几十里路去古井挑水。有时要等一个晚上才能掏到半桶水,有时候还掏不到水。这一天,天不亮大牛就挑着水桶去古井挑水。都过正午了还没有回来,大牛娘不放心,来到大门口,扶着门框等大牛回来。就在这时,一个要饭的老婆婆来到了大牛家门口,向正在门口等儿子的大牛娘说:“这位奶奶,我是过路的,能不能给口水喝,我都快渴死了。”大牛娘随口说:“你等等。”便将家中仅存的半碗水端了出来,摸索着递给了讨水的老婆婆。整整一天大牛娘口干舌燥,都没舍得喝一口水,她本想家中这仅有的半碗水,留给下地干活儿的儿子大牛喝。大牛娘平日里心地善良,乐善好施。今天遇到过路人讨要口水喝,便拿出了家中仅剩的一点水。交谈中,讨水喝的老太太问起家中还有什么人。瞎老太太说:“我儿子出去挑水了,多半天了也不回来,我有点惦记,在门口等他。”过路的老婆婆在院门口的柳树上,折下一条柳枝,盘成一个圆圈,将柳条圈放在了门前的柳树下,并将水碗扣在了柳条圈中道:“老婆婆您真是好心人,好人一定有好报的。”过路的老婆婆说完,用食指蘸了一下碗中的水,在大牛娘的瞎眼上各涂抹了一下。大牛娘顿感自己的双眼一阵清凉,然后慢慢的感觉眼前有了一丝光亮,光亮中,朦朦胧胧看到身前有一位白衣大士的身影,只见白衣大士袅袅升空而去。“阿弥陀佛,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大牛娘口中连连念诵佛号。这时,空中传来了观音菩萨的声音:“老婆婆,等你儿子回来后,把碗掀开,你们就有水喝了。”过了一会儿,大牛挑着空水桶回来了,说:“今天掏水的人多,没有掏到一点水。”大牛娘给大牛叙述了刚才的奇遇。娘儿俩按照观音菩萨吩咐,将柳条草帽中的大青碗掀起来,只见地上慢慢的湿润起来,过了一会,柳条圈中变成了水凹,而且水越来越大。第二天,柳树下放柳条圈的地方,出现了一口泉井。大牛娘儿俩急忙将这一喜讯告知街坊四邻。人们得知了这一喜讯后,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由于这口泉井的井水甘冽清甜,人们都称它为甘泉。

周边几十里的百姓都到这口泉井来打水,而且久取不枯。因为有了这口甘井,在这大旱之年,这一方百姓才得以活命。后来,人们为了感念观音菩萨的活命之恩,便在泉井之处建造了一座供奉有白衣大士观音菩萨的小庙,取名为甘泉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