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瑞(1451-1504),字文祥,号云坪,山东清平县胡里庄(今临清市)人。先生天赋异禀,幼年即以“神童”之资,于乡野之间崭露头角。后凭借科举高中,跻身朝堂,官至左春坊左庶子,且荣任两代帝师。其于诗文创作与史纂之学造诣颇深,堪称明代中期文臣群体中“以学立身、以文显名”的典范。
景泰二年(1451) 辛未年
农历七月二十二日寅时,生于山东清平县(今临清市)胡里庄村。
父张浩,字文渊,明善之嫡子,生于永乐己未三月二十四日,卒于成化丙午十二月初九,享年七十二岁。
母韩氏,本邑思让公之女,生子一人天瑞。
天顺八年(1464) 甲申年 14岁
成为生员,即众人熟知的秀才。知县听闻其才华出众,遂出题命其赋诗。先生才思敏捷,顷刻间便赋诗一首,其才情令众人惊叹不已,皆预言此子将来必成大器。自此,“神童”之名传扬开来。
成化十二年(1476) 丙申年 26岁
二月十五日辰时,王氏生长子,取名千之,字希诚。
成化十三年(1477) 丁酉年 27岁
赴济南参加山东乡试。在丁酉科乡试中脱颖而出,考中举人,位列第三名,荣获“经魁”称号。
成化十七年(1481) 辛丑年 31岁
春,参加会试、殿试,考中辛丑科一甲第三名进士,即“探花”,并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官居正七品。
成化十七年至二十三年(1481-1487) 31-37岁
任职翰林院编修,参与《宪宗实录》的编纂工作。
成化二十年(1484) 年 34岁
二月二十一日,皇朝勅命其父张浩为文林郎,特封其母韩氏为孺人。
成化二十二年(1486) 丙午年 36岁
七月二十一日丑时,赵氏生三子省之。
成化二十三年(1487) 丁未年 37岁
二月二十日卯时,王氏生四子楝之。
十一月二十八日,孙氏生五子倣之。
十二月初九,父不幸病逝。按明代“丁忧”制度,官员父母去世需离职守丧二十七个月。遂上疏请辞,告别京城,归乡守孝。
守丧期间,先生并未荒废时光,而是闭门潜心治学,同时着手编修《张氏族谱》。他不辞辛劳,四处搜集家族史料,梳理家族脉络,为家族历史留存了珍贵的文献资料。
弘治元年(1488)37岁
弘治元年闰正月初一,回翰林院,官复原职——翰林院编修,继续投身于《宪宗实录》的编纂工作。
弘治二年(1489) 己酉年 38岁
十一月十八日子时,赵氏生六子補之。
弘治三年(1490) 庚戍年 39岁
五月初六寅时,孙氏生七子蒧之。
弘治四年(1491) 辛亥年 40岁
八月,《宪宗实录》全书告成。先生因在编纂过程中展现出的卓越才学与勤勉态度,升任翰林院侍讲,官阶从六品,并获命充任“经筵讲官”,成为明孝宗的“老师”。
十二月初四,孙氏生八子樽之。
弘治七年(1494) 甲寅年 43岁
六月初八未时,孙氏生九子励之。
九月二十五日卯时,赵氏生十子助之。
弘治九年(1496) 丙辰年 45岁
任右春坊右中允,此官职为正六品,属东宫官属,主要职责是侍从太子、讲读经史。同时,他还充任皇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的讲读官。
弘治十一年(1498) 戊午年 47 岁
三月初三日,东宫出阁讲书,充讲读官。
弘治十二年(1499) 己未年 48 岁
考满钦升左春坊左庶子,官阶升至正五品,仍充经筵讲官。
弘治十三年(1500) 庚申年 49岁
是年母亲病逝。遂再次上疏请辞,离京归乡守孝。
十一月十一日,皇帝遣山东布政使司谕祭於勅封太孺人韩氏。
弘治十六年(1503) 癸亥年 52岁
丁忧期满,再次回到京师,官复原职——左春坊左庶子。
参与编纂《资治通鉴纂要》,旨在简化《资治通鉴》,以便更便捷地汲取历史智慧。
弘治十七年(1504) 甲子年 53岁
八月二十日己时,长期伏案治学、劳心劳力,终因积劳成疾,在京师官邸溘然长逝,享年53岁。
明孝宗听闻此噩耗后,深感悲痛,念及先生曾为自己与太子讲学,功绩斐然,特下谕旨赐祭。按明代常规制度,五品官通常并无赐祭之例,但因“帝师”这一特殊身份,破格享受三品官祭祀礼仪。
弘治十八年(1505) 乙丑年
四月十八日,皇帝遣山东布政使司左恭议毛珵谕祭於左春坊左庶子张天瑞。
主要著述:先生一生修学著书,参与编修史书《宪宗实录》、《资治通鉴纂要》。
个人著作有《云坪集》四卷、《经筵讲义》一卷、《东宫讲章》一卷及《云坪遗诗》一卷。还曾主修《张氏族谱》。
神童才子:先生自幼聪颖过人,读书过目成诵,尤善诗文,14岁便闻名乡里。
著名轶事:在英国公张懋的宴会上,有人以“貂”字韵赋诗,先生竟能不假思索地连续唱和四十二首,满座皆惊,由此诗名大噪。
他的诗文与著述,虽不如李东阳、李梦阳等“文坛领袖”影响深远,却以“质朴、务实”的风格,反映了明代中期中层文臣的思想与生活;他的“神童”故事与“貂韵四十二首”的佳话,更成为后世民间与文人笔记中的经典素材。
同科益友:先生与同科状元王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之父)、榜眼黄珣(浙江余姚人)同为一甲进士,三人在翰林院共事期间,因“学识相近、志趣相投”结为莫逆之交。
史载三人常“聚于翰林院公署,谈经论史、切磋诗文”,时人称之为“翰林三友”。王华曾在其代表作《龙山稿》中回忆:“云坪公(张天瑞)才思敏捷,为人坦诚,每与论学,必直言得失,吾受益良多。”
状元王华、榜眼黄珣二人在胡里庄《张氏族谱》中留有多处墨宝,这种同科情谊贯穿三人一生,成为明代文人交友的一段佳话。
帝师身份:先生曾担任明孝宗及其太子(即后来的明武宗)的老师,这是他身后能获得较高哀荣的主要原因。
先生的一生,是以“学者型文臣”的身份,在明代文化史与教育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是明代“科举取士”制度下“学而优则仕”的典型代表。他以文才和学识见长,通过科举高等入仕,长期在翰林院和东宫担任文学侍从和教育之职,虽官至五品左庶子,未能位列九卿,但其学问和才情在当时享有较高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