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山东临清的大运河畔人潮涌动,香气四溢。2025年9月28日至10月7日,大运河(临清)地方菜文化艺术节暨非遗美食现场交流活动在临清市国棉1960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这场以“乐享中华美食、共享美好生活”为主题的文化盛宴,通过“非遗传承+美食创新”双轮驱动,探索“美食+文旅+消费”融合发展新路径,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活动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餐饮界专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企业代表与数十万游客齐聚运河畔,共赴这场融合美食、文旅与消费的金秋盛会。活动主会场国棉1960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大运河中华美食市集汇聚了来自大运河沿线6省市、24座城市的110余家特色小吃与非遗美食摊位,形成了规模可观的消费市场。据统计,艺术节期间临清市累计吸引游客约5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零售等行业消费同步增长,有效激活了假日经济。

9月29日晚,活动开幕式在国棉1960文化创意产业园举行。随着启动仪式落下帷幕,临清美食传承发展联合会成立,一批餐饮领域专家获聘,多项企业招商合作项目签约,为临清美食产业发展搭建起更高平台。这些举措标志着临清在推动美食产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上迈出重要步伐。

漫步美食市集,阵阵香气扑面而来。临清特色清真八大碗味道鲜美,济南非遗花酥色泽诱人、奶香浓郁,宫廷布袋鸡在蒸笼中散发出醇厚肉香,现包鲅鱼水饺的鲜香在空气中弥漫。市集创新设置了试吃区与投票箱,游客凭每日限量发放的“品鉴券”参与“最受欢迎小吃”评选,这种沉浸式体验不仅让游客感知到千年运河的饮食文化脉搏,更创新了文旅消费模式。

除了创新与传统交融的美食,市集上还有不少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烹饪技艺。晶莹剔透的琉璃丸子,作为临清传统宴席上的名点,其制作过程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拍照。来自山西的太谷饼传承人王师傅一边揉面一边说:“我们坚持用传统工艺,就是要让更多人尝到地道的晋商味道。”这些非遗技艺的现场展示,不仅让游客大饱眼福,更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得以传承发扬。

在“运河黑牛品鉴区”,厨师高岩在铁板上煎制雪花牛肉,滋滋作响的烤肉声和扑鼻的香气让人食欲大开。“这是咱们本地培育的运河黑牛,肉质特别好。大理石花纹纹理细腻,在全国都是数一数二。”高岩介绍说。作为临清高端食材的代表,运河黑牛以亲民的方式展现在活动中,吸引了众多游客购买。这种将地方特色食材与美食体验相结合的模式,既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又拉动了消费增长。

活动期间,全国地方菜发展现场交流会、“运味临清”临清菜交流品鉴会等专业环节同步开展。交流品鉴会上,桌餐与自助餐结合,6道临清特色菜品搭配20家本地小吃,让嘉宾在品味美食的同时感受运河文化;运河黑牛雪花肉品鉴评选活动中,专家从鲜肉品质、烹饪口感等维度打分,进一步推动临清特色食材品牌化发展。这些专业交流活动不仅提升了活动的专业水准,更为地方菜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思路和方向。

除主会场活动外,多会场联动让文旅体验更显丰富。东宛园景区自10月1日起开启第二届国潮美食嘉年华,40余个经典角色NPC与游客互动打卡,《打铁花》《嫦娥奔月》等非遗民俗惊艳上演,《运河喜事》明制婚礼秀、《州署判案》实景演艺穿越感十足。这种多会场联动、多业态融合的模式,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提升了消费频次,形成了规模效应。

临清作为千年古县、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拥有80余个美食类非遗代表性项目,饮食文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一道菜背后,是一部运河商贸史。”临清美食传承发展联合会顾问靳国君介绍,“临清菜融合南北风味,是运河文化交流的‘活化石’。”这道“活化石”如今正通过产业化发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近年来,临清市通过“非遗传承+美食创新”双轮驱动,让更多人了解当地丰富的美食文化和深厚的运河文化底蕴,以“美食+文旅+消费”的融合模式,撬动假日经济新增长,推动临清从运河美食之都向美食产业高地跃升。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