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没想到,真没想到,厨师鼻祖就在临清。
彭祖墓在临清八岔路镇,潘彭祖店。
你听这个名字,就很有指示意义。彭祖仅仅是厨师的鼻祖吗?请各位看官听我道来。
彭祖,姓篯,名铿,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轩辕黄帝的第八代传人,颛顼帝三玄孙,陆终氏之子。舜时曾为大臣,受封于大彭,寿八百余岁,故后人称“彭祖”。因以“善导引行气”,开创气功练身之始,并以“延年益寿”而闻名于世。首创“雉羹”治好尧帝厌食症而留传于世,被尊称为“厨行的祖师爷”。以“导引、养生、烹饪”而被后人所敬仰。
北宋政和年间成书、欧阳忞编写的《舆地广记》谓:“彭祖自唐历夏殷,封于大彭,号彭川。周末浮游四方,入蜀有宅在象山下,一名彭龄,字幼朔,曾寓蜀、游楚、居涿,终于武阳郡彭祖店村,村即以此得名。”武阳郡,隋置,在今山东省莘县以西至河北省大名以东一带,《舆地广记》所载当是此境。彭祖店村的具体位置,清光绪年间编《馆陶县志》载:“彭祖店村在馆陶城东北三十里,村西有彭祖墓,高六七尺,占地二十余丈。”由于区划变动,彭祖墓在今临清市境内。
十多年前,我去八岔路镇采访,到了潘氏祖坟、霍氏祖茔、当然还有潘彭祖店的彭祖庙遗址,那是非常壮观。附近还有埋葬烈士的英烈屯。当地人说,明朝初年,当地人都是从登州府,也就是烟台市芝罘区迁移来的。当地人族谱记载,后人口耳相传,他们看到彭祖庙香火鼎盛,附近人口众多,就在当地扎根居住。就是因为当年的报道,探访临清彭祖墓。百度百科,微信平台,就能了解到全国共有四处彭祖墓,这也丰富了网上的知识。
还有一个千年藤梁的故事。传说,彭祖庙高大宏伟,最重要是庙里最高处有一个千年藤梁。藤子长成梁,得有千年啊。找到藤梁,让后砍伐用于建筑,那就更稀有。可能全国独此一份。另外,藤梁重量轻,韧度强,用于高大的庙宇宫殿建筑,也可想象,当时的彭祖庙非常高,以至于最上面的梁不能太重了,需要用藤梁。
当地还有个传说,彭祖活了八百岁,还是个骑缝孩子。骑缝孩子,就是儿童。就是说,彭祖活了八百岁,还是个孩子,说明彭祖长寿。
彭祖墓在临清八岔路镇,潘彭祖店。
你听这个名字,就很有指示意义。彭祖仅仅是厨师的鼻祖吗?请各位看官听我道来。
彭祖,姓篯,名铿,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轩辕黄帝的第八代传人,颛顼帝三玄孙,陆终氏之子。舜时曾为大臣,受封于大彭,寿八百余岁,故后人称“彭祖”。因以“善导引行气”,开创气功练身之始,并以“延年益寿”而闻名于世。首创“雉羹”治好尧帝厌食症而留传于世,被尊称为“厨行的祖师爷”。以“导引、养生、烹饪”而被后人所敬仰。
北宋政和年间成书、欧阳忞编写的《舆地广记》谓:“彭祖自唐历夏殷,封于大彭,号彭川。周末浮游四方,入蜀有宅在象山下,一名彭龄,字幼朔,曾寓蜀、游楚、居涿,终于武阳郡彭祖店村,村即以此得名。”武阳郡,隋置,在今山东省莘县以西至河北省大名以东一带,《舆地广记》所载当是此境。彭祖店村的具体位置,清光绪年间编《馆陶县志》载:“彭祖店村在馆陶城东北三十里,村西有彭祖墓,高六七尺,占地二十余丈。”由于区划变动,彭祖墓在今临清市境内。
十多年前,我去八岔路镇采访,到了潘氏祖坟、霍氏祖茔、当然还有潘彭祖店的彭祖庙遗址,那是非常壮观。附近还有埋葬烈士的英烈屯。当地人说,明朝初年,当地人都是从登州府,也就是烟台市芝罘区迁移来的。当地人族谱记载,后人口耳相传,他们看到彭祖庙香火鼎盛,附近人口众多,就在当地扎根居住。就是因为当年的报道,探访临清彭祖墓。百度百科,微信平台,就能了解到全国共有四处彭祖墓,这也丰富了网上的知识。
还有一个千年藤梁的故事。传说,彭祖庙高大宏伟,最重要是庙里最高处有一个千年藤梁。藤子长成梁,得有千年啊。找到藤梁,让后砍伐用于建筑,那就更稀有。可能全国独此一份。另外,藤梁重量轻,韧度强,用于高大的庙宇宫殿建筑,也可想象,当时的彭祖庙非常高,以至于最上面的梁不能太重了,需要用藤梁。
当地还有个传说,彭祖活了八百岁,还是个骑缝孩子。骑缝孩子,就是儿童。就是说,彭祖活了八百岁,还是个孩子,说明彭祖长寿。

他精通养生之术
彭祖的养生延年经验,被历代名人重视,并沿袭其法
彭祖的养生延年经验,被历代名人重视,并沿袭其法。春秋末期的孔子就十分倾慕彭祖,他在《论语·过而》篇写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老彭”。
老彭,是一句称呼,也是一个长寿的吉祥语。
彭祖生性恬淡,不关心世俗名利,不追求虚名荣耀,只是专心致志地讲求养生长寿之道。
葛洪《神仙传》中记载彭祖的养生治身方法是“善导引行气,常闭气内息,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千”。《列仙传》也谓:“善导引行气”,此即后世的气功修炼,吞咽唾液,动静结合锻炼身体的方法。
《庄子·刻意》篇:“吹嘘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
司马迁说:“彭祖自尧时皆举用。”彭祖经常盘腿危坐,凝神屏气地练功。从早晨坐到中午,调理气息,揉拭双目,摩挲身体,周身舒适后才起来行功。他脸无怒容,笑口常开,有时生病或疲劳时,他就运用气功却病,消除疲劳。他使内气潜转,从他生有九窍的特殊头面,直到五脏六腑,最后达到四肢毛发,那气流像轻云一样在体内流转,既驱除疲劳又治愈疾病。

二
他是厨师的祖师爷
《中国烹饪史略》说他是中国第一位厨师
关于烹饪的文字记载,最早是彭祖的“雉羹”了。《中国烹饪史略》说他是中国第一位厨师,是厨师的祖师爷,这绝不是夸张,但他在食物养生方面的传统经验,恐后人知之甚少。
关于食物养生的历史,与烹饪一样,恐怕要追溯到彭祖时代了。据《列仙传》云:“彭祖善和滋味,并服广角、水晶、云母粉,常有少客。”说明了彭祖懂得饮食保健。“雉羹”乃用野鸡煮烂,与稷米同熬而成的一种汤羹类,具有鲜香醇厚、易消化等特点。因源于上古,故又有“天下第一羹”之美称。
《本草纲目》说稷米有“益气、补不足、作饭食,安中利胃宜脾,凉血解毒”之功效。雉具有“补中、益气力、止泄痢、除蚁瘘”等功效。两者合二为一,对人体作用可见一斑。
“糜角鸡”属彭祖食疗菜之一,是采用糜鹿头上的角,与母鸡同炖而成。《本草纲目》云“糜茸功力胜鹿茸”,并言具有“治风痹、止血、益气力、补虚劳、添精益髓、益血脉、暖腰膝、壮阳悦色、疗风气、偏治丈夫”之功效。
彭祖之养生经验,被历代所承认,也被近代科学所证实,故其菜也能流传至今。
三
彭祖说,用脑过度伤人,工作劳累伤人。
商纣王派采女向彭祖学习长寿之道。彭祖继续说道:“伤害身性的事情很多。用脑过度伤人,忧虑悲哀伤人,极度高兴伤人,愤怒郁结伤人,汲汲追求伤人,阴阳失调伤人……避开各种伤身之事,顺着天地阴阳之道,人就可以长生不老了。我师傅写了《九都》诸经,共一万三千多字,都是养生保寿的要诀,专给入门的人揣摩的,我今天全部传给你。”
采女回到纣王宫,对纣王复述了彭祖的话。纣王亲自效法后, 果然灵验。他害怕别人都掌握这种养生长寿之秘诀,就下令在国内禁止传授彭祖的道术,违令者斩。他还想害死彭祖,彭祖预知了纣王险恶的用心,就离开京城不知去向了。过了一百多年,听说有人在流沙国里见过彭祖。纣王并不能经常坚持彭祖传授的道术,据说也活了三百岁,身强体健,犹如五十岁的样子。
由于彭祖是古代公认的最古老的寿星,因此,后人的长寿著作,广为流传,有的便托名彭祖所著。如《彭祖养性经》《彭祖摄生养性论》《彭祖养性备急方》等。这些理论对后人养生确有指导意义。如《彭祖摄生养性论》,劝大家在生活中注意忍让,既可免除忧患,又不使神形受伤,以获延年益寿。
(作者郭明生 感谢中共聊城市委党史研究室、聊城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略有删减)
□探访临清彭祖墓



在黄河故道重镇——临清市八岔路镇的沙土地上,2米不到的彭祖墓,只留有6平方米左右的“坟头”。据介绍,这在20多年前,封土的高度达到9米,但是由于当地村民对彭祖墓了解不深,加之取土平整土地,彭祖墓不断遭到破坏,封土面积不断缩小。
据临清市八岔路镇潘彭店村的老人介绍,这里不仅有彭祖墓,还有香火鼎盛庙宇巍峨的彭祖庙。“1947年,迫于当时的大环境,当地村民把这里的大庙给拆了,现在一点痕迹也没有了。”
记者细心观察了彭祖墓周围的地形,在封土周围20米的范围内形成了明显的凸起,而20米开外则形成洼地。
“这里四个盗洞的痕迹非常明显,已经不知道有多少盗墓贼光顾了。”当地老人指着彭祖墓顶端的盗洞非常惋惜,“但愿由于封土太大,古墓没有被盗。”记者了解道,很多当地的年轻人都知道潘彭店的彭祖墓,但是对历史传说并不清楚。
需要强调的是,在彭祖墓的西方5公里,东方2公里,分别有潘家祖坟和霍家祖坟的巨大封土。据介绍,这一带自明清起就是家族显贵的分封墓地。
(洪祥 孙维华 刘玉生)仅以此文,感谢郭明生先生,孙维华先生和刘玉生先生。当年,我们查阅资料,案牍劳形,才有了这些历史积淀。当年,我们不辞辛苦,到现场查看,才了解,彭祖庙有井,彭祖墓有盗洞,彭祖墓有元代的砖块。明清砖块,大家都可以到临清看到,也可以到北京故宫看到,上面都刻有年代。元代的砖块,没有年代,却有鸟爪一样的痕迹,被称为鸟爪纹。彭祖文化的研究还得益于吴文立先生的指导和鞭策。吴文立先生爱读地方史志,当他了解到彭祖墓就在临清时,特意嘱咐作者到现场一探究竟,并且拿出很多史志资料,用于佐证。后成文,吴文立先生则多次斧正,才有后来,探访临清彭祖墓一文。抚今追昔,已经十五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