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县临清在明清时期凭借漕运迅速崛起,造就了“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繁荣景象,而让临清声名大噪的竟然是一块块不起眼的砖。

    “临清的砖,北京的城,紫禁城上有临清….这句活说的就是临清贡砖,贡砖制技艺历史悠久,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即开始准备迁都,大兴土木十六年之久。永乐元年,诏以北平为北京,改北平府为顺天府。永乐四年 (1406年) ,北京方面的臣僚开始奉旨征调工匠、民夫上百万人,正式营建北京宫殿。临清烧制的砖被钦定为贡砖,从武英殿到乾清宫,从天坛到地坛,从紫禁城到明十三陵,北京到处可见临清贡砖的身影。

为什么临清烧制的砖能选为贡砖呢?答案在1958年的考古发现中被揭晓: 在万历皇帝的明定陵中,当考古队员撬开通往地宫的金刚墙时,惊奇地发现,这些古老的城墙砖如同新出窑的一样,不蚀不碱,用手指轻叩,可以听见金石之声。而且,这些墙砖埋于地下数百年还能完好无损,可见其坚硬无比《临清州志》也有记载,临清贡砖“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苗实,不碱不蚀”。

那么,是怎样的工艺造就了如此独特的贡砖呢?

一是因为临清盛产“莲花士”。所谓“莲花士”就是切面由一层红、一层白、一层黄构成的土壤,这种士壤是由黄河冲积而形成的淤积士,土质粘沙适宜,细腻无杂质。再者,临清地区的水质很好,漳卫河水清澈碱性小,也非常适合制砖。

二是因为精湛考究的烧制技法。临清贡砖的传统烧制工艺分为土、泥、坯、烧四大流程,共十八道工序。在其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工序被后人总结为:选土碎土、翻土醒土、澄泥还性、和泥醒泥、铁棍击打、双脚踩踏、撬边打垛、摔泥除泡、模具修板、捧泥拍打、扣坯成型、修坏整形、凉坯晒干、上架待烧、入窑码坯、烧十焖五、阳水泅窑、验砖出窑。一道一道工序的精雕细琢,才能淬炼出具有温润如玉的肌肤纹理的蓝火砖。

据有关文献记载,当时临清地区的皇家御窑,窑场门前立着御赐的黑红棍,该棍具有尚方宝剑同等威力,窑户用此棍打死擅闯砖窑的人,可免罪。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紫禁城里的灯火灭了又亮,可临清的砖窑却一直红红火火。其盛况从清朝文士袁旭的诗中可见一斑:秋槐月落银河晓,清渊士里飞枯草。劫灰助尽林泉空,官窑万垛青烟袅。到了清朝末年,官吏的层层剥削,成倍地增加了窑户及工匠的负担,同时皇家采购又难以为继,临清砖窑逐渐走向了衰败的道路,后来,漕运船上的贡砖随着大运河的夕阳一起消失在了历史的年轮里。

如今,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和保护下重焕生机,一批批新烧制的非遗贡砖与紫禁城里那些饱含沧桑却坚固如初的贡砖一起,继续见证着历史与时代的发展变迁。小小临清砖,巍巍北京城,好一场运河非遗的奇幻漂流!

作者 临, 清

《临清贡砖见证时代变迁》有4条评论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