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内容
临清英才风采展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近年来,临清市锚定打造冀鲁豫交界的人才高地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以“临才汇”创新突破项目为抓手,推动全市人才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在全市进一步营造尊才、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特推出“临清英才风采展”宣传专栏,发挥“临清英才”的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全市各类人才见贤思齐、建功立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本期推出文化旅游类“临清英才”——曲玉双。
曲玉双:用面塑讲好临清故事、以行动传承非遗文化曲玉双,女,汉族,1980年2月生,聊城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北京面人汤第二代传人董凤岐入室弟子。现任山东工艺美术学院非遗研培实训基地工作站站长、济南面塑协会副主席、聊城市泥塑面塑协会会长、临清市面塑协会会长。作品《孔雀》获全国首届“一带一路·中华杯”民俗文化艺术邀请展“银奖”,《福禄寿》获全国第二届“中华杯”民俗文化艺术邀请展“金奖”,《屈原》被山东艺术学院收藏,《花中君子》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收藏。个人先后荣获聊城市好青年、聊城市非遗年度人物、临清市抗击疫情文艺创作先进个人、第五届“临清英才”、临清市“最美基层妇联人”等称号。
少时结缘面塑成为半生的执着追求曲玉双从小就喜欢面塑手工艺品,时常自己摸索着制作一些古代历史人物。少时的她还不知传统手工艺面临的困境,只因兴趣便立志传承。长大后的曲玉双不负自己当初的梦想,于2008年成为北京面人汤第二代传人董凤岐的入室弟子。曲玉双的手艺得到广泛认可后,她并没有傲然自得,而是更加奋发向上,修炼技艺。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下,曲玉双的面塑作品越来越精美。面粉、糯米粉、甘油、水,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经过曲玉双的妙手塑造,就成了形态各异的艺术作品。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动作轻盈的奔月嫦娥,独具临清特色的贡砖、钞关、托板豆腐和什香面等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色彩典雅、造型精美。曲玉双的作品有师傅的传授,也有祖辈的风格,作品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她创作的这些面塑作品,并不像传统的面塑那样以写意为主,而是则更偏向于写实。在她工作室的摆架上、桌子上、茶几上、窗台上,到处摆放着她的面塑作品。为何能将人物做得如此逼真,曲玉双说这跟他从小热爱中华传统文化有关。此外,节日、节气、成语、古诗词等也成为她的创作素材。
“拳”心全意
赋予技艺更多“价值”作为一位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在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不断自我革新,并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搭建电商平台等方式,致力于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景区等进行高端订制的文创产品深受当地百姓喜欢。她说,“技艺变得有价值,才会更加有生命力”。为此,她在创作文创产品的同时,也开发了诸多艺术课程,面向社会、融入课堂。除此之外,曲玉双还量身定做“非遗+”面塑作品,通过制作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结合临清特色打造系列课程,将地方文化精髓融入面塑中,让面塑更有文化内涵。“现在想学的人很多,但是年轻人比较少,主要是年轻人没有耐心,吃不了苦。”对于面塑这项手艺的传承,曲玉双有自己的见解。她说,这几年,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应该趁着这个热乎劲儿,让接触面塑的人产生兴趣,主动爱上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手艺。
热心公益以行动践行责任担当曲玉双常说“新时代有新时代的特点,我们需要担起相应的责任来”。为了让更多儿童有条件接触到传统文化,她经常带着自己的团队去乡村的学校给孩子们上课,教他们制作面塑,给孩子们接触面塑文化的机会。每每看到孩子们眼神中的纯真期待,曲玉双都为之动容。推出“面塑公益课”,让更多孩子接触到面塑文化并体验到制作面塑的乐趣,是她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曲玉双认为通过面塑课堂、手工制作能够将孩子们的潜力挖掘出来。课堂上,她只是传授他们手工制作的理念,让学生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作制作。她鼓励学生、支持学生将自己的想法付之于行动,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一起完成制作。平时调皮的男孩在课上表现的却是非常积极,又有创意。他们让卡通人物拿着披萨、汉堡,有的做披风,有的做翅膀,创意非凡。“学生们对中国古代经典故事的了解比我想象的要好,与他们分享作品时,基本上都能讲出背后的故事,这点让我很欣慰。面塑艺术进课堂是最好的传承,不要小看面塑,能够锻炼孩子心灵手巧,还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性格,利于孩子们健康的成长。”她说。作为“临清英才”,她一直致力于临清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接下来将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找到更多面塑和临清文化的结合点,将每一件面塑都做成精品,用面塑讲好临清故事、以行动传承非遗文化。
来源:临清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