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唯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国风》中的《关雌》一诗,历来被人们奉为歌颂“后妃之德”的佳作,也成了中国男子择偶娶妻的理想标准。男人在成家立业这一关系终身大事的过程中,把这个环节看成人生链条中最为关键的第一节。婚姻顺利,家庭美满幸福,就可以让人攀缘着这根链条,走向生命的辉煌。如果婚姻不顺,就会使整个链条出现断裂,就会让生命的绳索出现危机。临清人对此的重视,既有来自孔孟之乡道德观念的影响,同时也有大运河带来的多元化文化的融入与市场经济的拼接。

明清之际,随着大运河漕运的兴盛,处于运河南北交汇枢纽之地的临清,社会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据万历四年(1576年)《明实录》记载,当时临清繁盛昌达,人口众多,“四方商贾多于居民者十倍”“商贩之夫……游宦侨商……卫军户籍……日益屯聚”“日渐繁衍,并令占籍”。《临清州志》对当时情景的描绘,就更加详细。当时这里码头宏伟,廨宇连片,仓廒鳞次栉比,街道纵横交错,“薄海内外舟航之所毕,由开府分,达官要人之所递临,而兵民杂集,商贾萃止,骈樯列肆,云蒸雾滃,面其地遂为南北要冲”。

外来人口大量汇入,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相互交流,吸纳了天南地北的不同习俗,也让孔孟之乡的各种礼俗通过大运河向各地传播。文化大交流,文明相融合的结局,必然形成不同习俗之间的互相借鉴与传递,并且在临清这个交汇点上形成多文明嫁接的节点。

直到今天,我们在了解临清的婚姻习俗的时候,还可以清楚地看到临清人的婚姻仪式,是一种包含了齐鲁礼仪、燕赵气派、江南习俗、西北晋风的暖色调婚礼。充分折射了运河文化的包容性内涵。临清婚俗,按照其流程,主要是纳采、问名、纳吉、纳证、请期、迎亲六个步骤。所谓纳采,就是请媒人到女家提亲。这是整个程序中最为基础的一环。它对男方、对媒人都是一种考验。

按照临清话说,要提亲得“掂掂萝卜对对姜”,确定两家门当户对,两个青年人比较般配,不能弄出“人参配萝卜,灵芝对干姜”的笑话。有了这项基础性的第一步,下面的程序就比较顺利。所谓问名,就是男家在得到女家基本认可之后,请媒人再次返回女家,问女方名字和出生时辰,以便占卜凶吉;卜得吉兆,开始备礼,并告知女家,协商订婚的日子,这一步叫纳征;然后,请媒人再次返回女家,定下吉期,谓之请期。结束了上述步骤,到了确定的日子,新郎就可以到女家迎娶自己的心上人了。这是一个极其庄重且十分热闹的日子,轿夫们抬着花轿,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鸣奏着各种悦耳的音乐,唱着为新人祝贺吉日的曲牌或戏剧选段、歌曲等,来到岳父家门。也有闹新女婿的晚辈,走上前来开些玩笑或者讨要喜糖。此时此刻,作为嫁闺女的一方,早就为女儿的完婚准备好了四个程序,一套嫁妆、一桌酒席、一个迎亲的“压轿小”(即选择一个聪明伶俐的儿童为新娘压轿)、一个简单的红包或者熟鸡蛋等用来“坐帐”的小零碎儿。直到女方在新郎的陪伴下走出家门,上了花轿,新郎骑着大马,在鼓乐伞旗的引导下,向男方的家走去。接下来的拜天地、入洞房、入酒席、回门等,就都是一些程序化的东西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