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会通河临清段是元代至元二十六年(1289)所开凿260里会通河中最北端一段,时至今日其河渠流向、沿河格局始终未变,东起鳌头矶前,西至临清闸入卫河处,全长1.2公里,是260里元代会通河中保持原历史形态的唯一仅存。此段闸河建有临清闸、会通闸、隘船闸,三位一体管控漕河蓄泄、船闸启闭,确保漕船转输畅通,元代称为“运环闸”,明代改称“联环闸”。
此河段,明清两季还建有鳌背桥、永济桥、通济桥、月径桥沟通两岸商贸互市、市民往来,为城市提供发展空间及保障漕运的繁荣发挥了历史性枢纽作用。此河段200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是京杭大运河申遗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通河的水都要汇入到卫河然后抵达京师,而这段河道和卫河的落差很大,有4.3米,不宜行船。明代永乐十五年从新疏浚会通河的时候就挖凿了南支运河,此河段就弃用了。后来,为了缓解新开河道转输重负,这段河作为月河,承担部分转输功能,直至明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