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运河名城临清,人们把炸油条叫做“炸马堂”,为什么会有这种叫法呢?
       马堂是明万历年间的一个宦官,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神宗万历皇帝派天津税监马堂征税临清。临清作为大运河南北漕运之咽喉,商业发达,经济繁荣,一度成为运河上的第一大码头,榷税八大钞关之首,漕粮第一大仓廒,贡砖烧制基地,是明王朝税收来源重要之地。马堂到达临清后,网罗地痞、流氓等亡命之徒数百人,在城区和运河上设立重重关卡,横征暴敛,强取豪夺,到了敲骨吸髓的地步。
       他们光天化日之下公开抢夺工商业户的财产,拦截过往船只,任意抽税,如有怠慢或稍有反抗,就被诬指“违禁”,不仅货物被抢,而且加倍处罚甚者入狱,致使工商业户“家破者大半”,据《神宗实录》记载:“临清缎店32座,今闭门21家, 布店73座,今闭门45家;杂货店65座,今闭门41家”。众多手工业者、商人、工匠失业流离,无家可归,生活无着。

          话说有个叫王小二的,在临清二闸口边上开了一个炸油条的小摊,有一天马堂署衙一伙人来到小摊前嚎道:“哎,小二缴税”,王小二赶紧点头赔笑地答道:“各位官爷,税,我不是缴了吗?”
        “胡说,缴什么了缴,你没看署衙告示吗,马堂大人说了,从今天起加收锅税、灶税、雨棚税,还有养鸡、养狗税、过路税、落地税”。他们又指着一个在吃油条的小贩说道:“喂,还有你,干什么的?”“各位官爷,我是贩货路过临清的小本生意人,在此打打尖,马上就走。”“好,缴税”。那客商战战兢兢的回话“官爷,交何税?”“缴过路税。”客商争辩道:“难道过路也要交税吗?”“怎么?你竟敢抗税?来呀,货物充公。”
       面对如狼似虎的马堂一伙,王小二只有倾钱匣、搜褡裢的凑齐了税银。众税吏走后,大伙议论起了马堂这个狗官。 “只要马堂在,外地客商就没法来临清做生意了”,“前几天,马堂一伙诬说白布巷永泰布庄“违禁”,货物充公,李掌柜被逼的上了吊”,“马堂这是把我们往绝路上逼呀”……。
       这时的王小二一边往油锅里放面剂子,一边嘟囔“炸死你,马堂”。大伙听了附和道“对,把马堂炸了,炸马堂,咒死他”。“小二把那个炸马堂给我夹过来,我把他吃了”,大家一听都上前争着来买炸马堂,这个说吃炸马堂解恨,那个说吃炸马堂消气,这时有人提议“今后我们就把这个叫炸马堂吧”。大伙应道“好,就叫炸马堂了”。临清百姓恨税官马堂,到了恨不得食其肉而后快的地步,因此,炸马堂一词和吃炸马堂,迅速在临清城乡老百姓中流行开来。后来,往来于运河上的各地客商,又把炸马堂一词传播到了其他地方,使之成为了运河经济带通用名词。
       时至今日,虽历400余年岁月沧桑,那段往事也已鲜为人知了,但运河文化留给我们的印记炸马堂一词尚存于老百姓口中,不管在临清城区的炸油条小铺,还是在临清乡村集市的小吃摊上,你还会听到人们在说着“要多少炸马堂”,“给我来一斤炸马堂”。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