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是千年古县,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2006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正式认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临清自西汉设县治,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明清时期,临清凭借漕运迅猛崛起,一度发展成为了京杭大运河上的水旱大码头,素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南有苏杭,北有临张’之赞誉。

 现在,大量的有关运河文化的书籍中,都将临清称为“运河名城”,那是名副其实的。自临清建置以来,命名之始,就与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临清之名,因傍临清河而得名,古代清河,即现在的卫河。历史上的临清古城,不论是清渊古城、清泉古城、还是临清古城,均傍河而城,因此,临清又可以说是因河而城。随着京杭大运河之会通河的开凿,漕运的兴盛,临清经济、文化异常繁荣,因此说,临清是因运河而兴。而临清建置的更替,城池的变迁,也与河有着密切关系。

(图片:县志临清名自清河)

自西汉建清渊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两千多年里,由于水患、战争、政治等因素,临清城数易其址,临清地域上曾出现过贝丘古城,清渊县、清泉县、沙丘县、永济县、临清县等治所,这些县治它们分分合合、包容交错,时间有长有短,短的建置甚至只有数月,但是,临清县治作为主线是不变的。由于年代久远,以上古城早已经被人们淡忘。纵观临清志书及历史典籍,其对以往故城均无详细记载,仅仅是一带而过而已,甚至无有记载。为了弄清楚历史上临清城的变迁,我查阅了大量史料,采访了众多的土著居民,并进行了实地考究,对历史上的临清故城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下面谈一下个人的分析和见解。

(图片:县志贝丘故城)

贝丘古城

春秋时期,临清地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有人聚居的城镇——贝丘城,史称‘贝丘古城’,其遗址在今天的临清市大辛庄办事处近古村附近。据民国《临清县志》记载:“贝丘故城在县东南十五里,近古村。据太平寰宇记云:城内有贝丘,高五丈,周五十步”。在古代百姓聚居的地方多称为丘,如春秋时期的清丘、葵丘,战国时期的沙丘、废丘,宛丘、顿丘,不胜枚举。《说文解字》解释“丘”,土高地。在远古洪荒时期,洪水是危害人类生存最大的天灾,人们为避洪水,以高地土阜聚居,在当时,这些高地土阜被人们称为‘丘’。人群聚丘而居,丘是最原始的居民城镇。

历史上的贝丘与临清有着极深的渊源,隋代曾将清渊县地划分出一块置贝丘县,后又省入清渊县,据乾隆《临清州志》卷二建置4页:“大业初,省贝丘入清渊,省沙丘入临清”。又据《清平县志》卷三建置舆地1页:“汉置贝丘……开皇六年改贝丘曰青阳,又分其地别置一县贝丘,16年改曰清平,大业中废,(并入临清)唐武德4年复置”。在千年历史沿革当中,贝丘古城与后来的贝丘县城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是在地域和县治上有相互交叉的关系,只是其名称的主线沿革为后来的清平县,而最初的贝丘古城遗址在临清地域,属于临清古城的一部分,但与临清县治沿革这条主线没有直接关系,只是一种地域关系。《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开篇说的太精辟了“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历史的长河中,临清地域也在上演同样的剧情。今后,我们完全可以说,在公元1964年清平县治被裁撤,其大部分地域并入临清县辖域。这次的分合与历史上隋唐时期的分合有着惊人的相似,‘贝丘省入临清’,但这样说又不确切,它是一种是行政与地域两种概念的不同。1964年这次是取消清平县行政区划,将清平县地域分割,大部划归临清一部分划归高唐。历史上,所说的县治,其实是一个县政权,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管理中心。临清县治涵盖了贝丘古城,因此可以说贝丘古城是临清县治古城的一部分。

(图片:清渊古城)

清渊古城

临清地域出现的第一个县治建置为清渊县。清渊县始建于西汉高祖年间,大约在公元前206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那么,历史上的清渊县城在什么地方?知道的人恐怕不多,现在大部分人都知道,临西县仓集镇仓上村是临清故城,然而,临西县仓上村的临清古城,是五代时期的临清故城,其实,汉代的清渊古城在馆陶县清扬城村。据《馆陶县志》卷一45页记载:“清渊县故城,在县西北十三里,汉置县,属魏郡,俗曰青阳城”,那么,青阳城又是哪里?现在叫什么?经过查阅《馆陶县志》和《河北政区沿革志》,得知馆陶县城北的清扬城村,就是史书中记载的青阳城。所以说,今天的馆陶县清扬城村附近就是汉代时期的清渊县故城。通过谷歌卫星地图,还可发现清扬城村附近地势高亢,有一条明显的河流痕迹在其东侧自南而北流过,这条河流就是历史上的清水河。这也印证了《水经》上所说的清渊城在“水西”。另外,经过采访当地老人,结合馆陶县考古调查也证明,青阳城一带确系汉代的政治活动中心。考古发掘和农民深挖土地时,在这里有大量的汉代文化瓷片、民居残砖片瓦等出土。清渊县古城在清扬城村历时500余年,至晋代(330年)由于黄河决口,清渊县城迁徙至河东清水堡,就是现在的冠县清水镇。

汉代清渊县因何而得名?据史料记载:古清河流至此地,汇而为渊,故而名为清渊。据《临清州志》记载:“清渊俗称鱼池城”。鱼池城是不是真正的清渊古城遗址,不是。清渊古城与鱼池城又有着密切联系。《水经注》上记载:“淇水又东迳清渊县故城西,又历县之西北为清渊,故县有清渊之名矣,世谓之鱼池城,非也”。《水经注》上有上古时期清水在此聚而成渊的记载。也记载了清渊城西北有清渊潭。古清水即淇水在此地域分流汇集,水内有城,城内有水,形成潭渊,清渊城就是因清水在此汇聚成潭而得名。

(图片:县志清水镇)

清水镇——清泉古城

据《水经注》卷九淇水篇记载:“置临清县于水东,自赵石始也”。民国《临清县志》古迹39页也有同样记载。那么,这里所说的水,即淇水、清水,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卫河。这一句话充分证明了,在晋代后赵年间(330年)临清县城在水东,也就是在卫河东岸。又据《冠县志》卷一13页:“清渊泉在临清县清水镇,今州东四十五里,见永乐旧志,……清水镇即古清渊县”。而馆陶县的清水镇恰恰在卫河的东岸,也就是水东。又据《水经注》卷九记载,淇水“又东北过馆陶县北,又东北过清渊县西”。这一句话更加说明了,卫河在古清渊县的西部,这与清水镇的地理位置完全相符。《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上对清渊县故城的记载说明在北魏时期清渊故城在清水镇。这充分印证了水东的清水镇就是当年的清渊古城。又据《元和郡县图志》卷16河北道1篇18页在解释清渊古城时有这样的记载“永济渠在县城西门外”。而当年的永济渠就是御河,也是后来的卫河,这说明在唐代清渊古城就坐落在御河东岸,这再次证明了清渊城在清水镇。据《冠县志》卷一16页:“清渊泉在临清县清水镇,”。据《冠县乡土志》记载,清水镇有清渊泉一眼,水清甘冽。清泉县,因清渊泉而得名。清渊泉又称清水泉,故而,现在的清水镇也因清水泉而得名。

清渊县故城现在尚有迹可寻,目前,冠县清水镇尚可寻到残存的围子和当年的城桓。据当地老人讲民国时期清水镇的围子还蔚为壮观,城墙上都能跑马。更有一些当地农民在挖地窨子时,还能挖掘出古代的残砖墙基,陶瓷瓦片等文化遗迹。据《冠县志》卷一32页记载:清水镇城桓“民国六年重修,围郭墙濠悉如旧制,南门关洛要径,北门燕冀亨衢,南关门曰丽泽,南东门曰映岱,北东门曰怀安,南西门曰信成,北西门曰悠久,西关门曰阜财,南关围墙一百丈,西关围墙一百丈,高与大墙等”。隋开皇六年(586年),清泉城从临清行政区划中析出,置冠县,所以冠县志中有清水镇及清渊故城的记载。

(图片:清水镇临清古城)

冠县清水镇的清渊县古城遗址,自西晋(330年)至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79年)历时167年。

由于清泉县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临清志书和明清史籍上都认为是清泉县由清渊县改名而来,是由于清水镇的一口清泉而得名。据乾隆《临清州志》卷二建置志4页:“晋清渊县隶阳平郡,咸宁间改清渊为清泉县”,东晋“南北朝石赵改清泉县为临清,临清之名始此”。清泉县始于西晋咸宁年间(275年),城址在水东。

另一种说法是,历史上根本没有设置过清泉县这么一个行政称谓,皆是因为避讳唐高祖李渊之名讳,而将清渊县称为清泉县。我们从历史典籍中可得出结论。我们来看二十四史,《前汉书》、《后汉书》《魏书》都称清渊县,而《晋书》、《隋书》则称清泉县。而此二书的作者,《晋书》为唐太宗李世民御撰,《隋书》为李世民的重臣长孙无忌等编撰。他们为避讳李渊之名讳,改清渊改为清泉,这是自然而然的事,因此说历史上没有设置过清泉县。清泉县只是清渊县的代称而已。而做为替代名的清泉之名,也不是无有根据,胡编乱造的,这又归属到清水镇清水泉上来了。

临清西南行32公里即是清水镇(现在属于冠县),我们还能寻觅到清水泉的遗迹,老百姓称其为‘清水井’。

(图片:仓集镇临清古城)

仓集镇——临清古城

历史上的第三座临清古城遗址,就在现在的临西县东南的仓上村。据乾隆14年《临清州志》卷二建置4页,记载:“北魏复置清渊县,又析出县西地,置临清县,并属阳平郡隶司州”。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年)在清渊县境内西北部辟出一片地域另设临清县,临清县城就在今天的临西县城西南仓上村。当时,清水镇的清渊县古城与仓上村临清县古城并存。也就是说在临清地域有两个县城,一个是清渊县城一个是临清县城。直至唐代武德中清渊县撤销并入临清县。

据康熙年《临清直隶州志》卷二建置篇2页记载:“北魏置清渊县,始筑城于卫河西40里,今名旧县集。宋建炎间患水,移曹仁镇,在会通河南5里许,亦名旧县,皆有遗址”。这里所说的清渊县实为临清县。又据民国《临清县志》疆域志古迹39页“北魏临清故城在今县治西三十五里仓集镇”,“今之仓集县城与石赵之临清并非一地”。

仓集镇的临清县城,也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水西临清古城。自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79年)至金天会五年(1127年),仓上村的临清古城历时648年。但是,在这期间,临清县治曾有一段时间划归宗城(威县)管辖。据《宋史•地理志》载:“宗城,熙宁五年省临清县为镇,入焉。当年复旧,寻以永济隶临清”。宗城就是现在的威县。为什么宋熙宁五年将临清划归威县,成为威县的一个镇?因为熙宁四年黄河在大名决口,临清县城被洪水淹没,县衙被冲毁,不能办公,暂时把临清县治降为镇并入宗城县。当年末,临清县衙修好后,又恢复了临清县。根据《宋史•河渠•黄河中》载:“熙宁四年(1071)七月,北京(即今大名)新堤决,漂溺馆陶、永济、清阳以北”。民国《临清县志》大事记4页也有同样记述。通过这一史料的记述,更进一步证实了当年临清县治并入威县管辖的史实。

今天的临西县仓上村,是古代官方粮仓所在地,故名仓集镇。是个具有千年历史的大集镇,是一块风水宝地。现在,仓上村还有一个叫堂台子的遗址,它是当年临清县衙遗存,人们又将其称为“大堂台子”。“大堂台子”遗址在今天的临西县仓上村东南,童村至尖庄公路旧桥东侧。由于历年淤积古县衙遗址距地面约3米左右。

(图片:临清故城遗址分布)

金代以前的临清古城,也就是现在的(临西县)仓上村。城池、街巷已无痕迹,远远望去,只是一片农田高地而已。农民劳作时,偶尔在地下挖出的残砖片瓦,让人们还能依稀遥想到当年临清古城的存在。

(图片:曹仁镇临清古城遗址)

曹仁镇——临清古城

金天会五年(1127年),也有志书记载宋建炎元年,当时,临清地域属于金管辖。由于水患,临清县治自水西的仓集镇迁徙至御河东的曹仁镇。洪武二年(1369)又迁徙至会通镇。由于临清县城在曹仁镇驻留240余年,临清县治迁出后人们将曹仁镇称为旧县,意为原来的旧县城,现在的旧县村既是原来的曹仁镇,近年旧县村又并入青年街道办事处。由于,近年临清城区向南部发展,旧县村已被圈入市区范围,临清市区南环路穿村而过。

临清曹仁镇坐落在御河东岸,御河也就是后来大家所说的卫河。据临西县文史专家杨遵义考证曹仁镇曾是三国时期曹仁的封地,曹仁镇因曹仁而得名。据《金史》卷二十六地理志“临清有河仓,镇——曹仁”。这说明曹仁镇在金以前,临清县治未迁徙之前,隋唐时期,曹仁镇是个运河岸边上储粮的粮仓所在地,水次仓。

听老人们讲,在解放前,村中地势高于村外,村外边断断续续有土岗子,那可能就是城墙的影子。前些年,农户在挖地窨子的时候,地下时不时的还挖出残墙、瓷片等一些东西。现在,这里行政区划为临清两个村居,即‘东旧县村,西旧县村’。

作者:刘英顺,聊城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临清第十三届、第十四届、第十五届政协委员,临清京杭书院公益讲师,临清市新媒体工作者协会党支部书记,临清运河文化宣讲团团长,临清运河文化保护协会会长。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