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运河水,殷殷故乡情。临清这座千年古县“因运而兴,傍运而盛”,曾是漕运枢纽,粮运要冲,有著名的运河钞关以及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元代运河。临清人杰地灵,是文坛泰斗季羡林的故乡,民族英雄张自忠故里。大运河在这片沃土流淌数千年,滋润着古运两岸人民,更孕育了临清的经济繁荣和文化兴盛。目前,临清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1项、聊城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51项、临清县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260项。
临清人民在生活劳动中创出了匠心技艺和民间绝技,这些“技艺”活跃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他们用质朴的工匠精神温暖、感染着身边的人、传承着淳朴的民风、守护着古老的街巷和纯朴的乡村记忆。他们便是临清“守艺人”。
在临清大地上,有九名山东省摄影协会会员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用相机记录下了“守艺人”的故事,去捕捉临清手工艺的“技艺”之美。他们是:王滨、卞九华、尹建忠、付金岩、何新华、张子水、张志哲、张福杰、徐延林。
《临清守艺人》由刘亚婷总策划、王滨统筹、山东省艺术摄影家学会副主席、聊城艺术摄影学会主席赵雅军担任顾问、聊城摄影协会主席林虎担任艺术指导、柴鑫、孙秀峰担任文字编辑。他们聚集在一起,从2020年5月开拍到12月结束,共计拍摄记录了31个“技艺”,整个拍摄团队同心协力,结集成册,遂成《临清守艺人》一书。
传统手艺是人类文明的印记,是先辈的劳动和智慧淬炼而成的。每一门传统手工技艺的背后,都闪现着“守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都凝聚着岁月与人生的坎坷沧桑。《临清守艺人》一书的出版既是对临清“守艺人”的致敬,也是献给家乡人的一份精神文化的大餐。现在,我们把此书的电子版分三十一集呈现出来,奉献给家乡的父老乡亲。
致敬:临清“守艺人”。
致敬:拍摄临清“守艺人”的摄影师们。
致敬:为拍摄临清“守艺人”付出心血的所有人。





序
临清是历史文化名城,明清之际,曾有过数百年的辉煌,手工业、商业繁盛,经济发达,市井文化兴盛,在运河沿岸独树一帜。历史上,临清兴旺发达的历史资料很多,“地居神京之臂,势扼九省之喉,连城则百货萃止,两河而万艘安流”。是其时临清的真实写照。然而,遗憾的是,由于没有摄影术的参与,历史上繁荣兴盛的临清只停留在稍显枯燥的文字中,没有图像资料作为参照,给历史留下了某种欠缺。一个时期以来,临清的摄影工作者及爱好者,以相机为工具,记录临清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气象,新场景,如临清城市风貌的变化,临清节日社火的演变,临清业余文化活动,临清各类传统手工业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由于某些局限,上述拍摄往往是零星的,局部的,不系统的,其中难免会有遗珠之憾。令人欣慰的是,如今临清拍摄的这本画册,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述缺憾,给人们带来新的视觉感受的同时,也会给临清的民俗史、文化史记录上浓重的一笔。
文史大家傅斯年先生有句名言:“史学便是史料学”。由此可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资料的重要,有了资料,我们可在芜杂的历史现象中润意人类发展的路径;有了资料,我们才可能复原历史人类曾经的生产生活场景,有了资料,我们才有可能依据历史场景,窥测历史发展的基本方位,从而使未来的发展更有目的性,更大程度上减少盲目。作为文化名城的临清,内蕴是极其丰厚的,尤其人文遗产,参量非常大,这为摄影者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和宝藏,通过辛勤劳动,忠实地记录下这些遗产,是义务,是担当,更是责任,正是在此意义上,我祝贺王滨、子水、新华等小兄弟们,出于对家乡的热爱,对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光大做了一件大好事。
艺无止境。希望以画册的出版为契机,临清的摄影事业兴旺,为弘扬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做出更大的成绩。
赵雅军
【免责声明:我们致力于公益宣传,无任何商业用途。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临清守艺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用作他途,请于原制作团队联系。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