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戴湾以丁马甲鱼及中华海棠苑闻名,但历史上戴湾曾经是繁华重镇。繁华时间之久,仅次于临清老城区。

图片

戴湾水城屯有处大皇殿岗,即后唐明宗李嗣源在此建的行宫,后毁于战火,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多年前,只要一下雨,水城屯的村民都往皇殿岗跑,去捡宝贝,因为雨水会冲出金簪子、五铢钱等古币、瓦当、瓷器。京剧名段《珠帘寨》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丁马庄附近还有一座小皇殿岗,居住过李嗣源的三女婿,后晋高祖石敬瑭,也称驸马府遗址。丁马庄一代是古战场,“丁”是兵,“马”是养马,当地土层中有一大片马骨头。如今闻名全国的丁马甲鱼养殖基地就在丁马庄旁边。 

图片

596年-1081年戴湾是清平县县署所在地。595年设清平县,属清河郡,县署在戴湾水城屯村。1081年因漯河决城毁,县署迁至高唐县清平镇。作为县署所在地,这里曾是清平县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其繁荣富庶程度绝非其他乡镇可比。

图片
到了明清时期,戴湾位于运河畔,这里又成为运河漕运重要的商埠码头之一,境内商贾云集,商铺、饭馆林立。至今仍有一座保存较好的国家级文物元戴闸桥,桥基由上百块巨大的石头砌成,缝隙严密,不得不令人感叹元朝时期筑桥工艺水平的高超。当年曾有四座石兽分别坐落在桥两端,但由于年代久远至今仅保留一座。

图片

因戴湾的运河淤积土质好,俗称“莲花土”,用当地特有的“莲花土”以及漳卫河水(俗称阳水)烧制的砖,坚硬茁实,不碱不蚀。再者戴湾傍临运河,贡砖烧成检验后可直接装船解运京师。因明朝迁都北京,需要大量的贡砖,运河沿岸的张庄村至陈官营村,东西绵延约1500米,遍布烧制贡砖的砖窑。每烧砖一窑,约需柴八九万斤,故东昌府、东平、东阿、阳谷、寿张等周边地区,每天都络绎不绝往这儿送柴。

前后五百年间,由戴湾运至北京皇城的贡砖已不计其数,故有“临清贡砖撑起了北京皇城 ”的说法。尽管当年的官窑就剩张庄贡砖窑遗址。但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临清贡砖至今仍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强大的生命力,续写着历史的辉煌。

图片
大运河不仅给戴湾带来了数百年的经济繁荣,而且积淀了丰富多彩的运河文化。

图片

戴湾吉庄村独有的地方剧种–四根弦也是伴随着运河而来的,始创于清朝初期,距今已经有三百多年历史。

木板年画、景庄剪纸、吉庄面塑、水西腰鼓、大屯千层鞋底纳制工艺、贾庄粉条和粉皮制作工艺、大屯和杭庄扎簸箕手工技艺,都曾靠着运河有过与南北的交流。

戴北黑拳是戴北村特有的一种地方武术项目,流传已经有一百多年历史,相传是清代侠客同林首创。

今日的戴湾是山东省最具投资价值的乡镇,低调的戴湾人,默默地等待着下一次的辉煌……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