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这座乾隆笔下的“临清傍运河,富庶甲齐郡”的运河名城,素有“繁华压两京”之称。临清,曾因漕运咽喉的地位而商贾云集、舟楫如织。如今,穿梭于青砖黛瓦的胡同之间,耳畔仿佛仍能听到南来北往的货船号子与晋商马帮的铃响。作为活生生的运河文化博物馆,临清胡同游在刘英顺等文化守护者的推动下,已成为临清市一张独特的文旅名片。然而,这条承载千年记忆的文化之路,正面临资金匮乏与人才断层的双重挑战,亟待破局重生。

   一、胡同游: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化纽带

临清胡同游始于2007年,最初只是刘英顺老师手持竹竿、喇叭为街坊讲述故事的“遛弯小队”,如今已发展为数千人参与的年度盛事。从鳌头矶到竹竿巷,从纸马巷到耳朵眼胡同,这些以运河商贸命名的街巷,不仅记录着南北物资的流转,更凝聚着匠人精神与市井烟火。例如,竹竿巷的命名源于明清时期南方竹材经运河北运至此,形成竹编产业聚集地;而箍桶巷则承载着苏杭婚俗与木器工艺交融的历史。刘英顺团队通过“胡同游+故事”的模式,将静态的古建与动态的民俗相结合,让游客在行走中触摸历史的肌理,成为继北京之后运河文化线路上的独特存在。

  二、困境与突围:资金与人才的双重考验

   1. 古建修缮:资金缺口下的文化守护

    临清现存约170条古街巷,其中不乏国家级文保单位,但许多古民居因年久失修濒临坍塌。尽管2025年启动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项目”投入3亿资金,但分散于数百条胡同的修缮需求仍显杯水车薪。例如,王家大院等代表性建筑虽被纳入保护名录,但大量普通民居因产权复杂、维护成本高昂而难以系统修复。对此,可借鉴无锡清名桥街区经验,探索“政府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的模式,通过文创产品开发(如临清狮猫主题冰箱贴)、非遗工坊收益反哺修缮基金,形成可持续的造血机制。

 2. 人才断层:非遗传承的生死时速

 临清剪纸、面塑、贡砖烧制等非遗技艺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据统计,70%的传承人年龄超过60岁,而年轻人更倾向外出务工。为解决这一问题,临清尝试多维度创新:一方面与高校合作开设“运河文化创新实践基地”,吸引一些大学生开发文创产品,将胡同路牌、古建纹样融入时尚设计;另一方面,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临清胡同刘英顺老师讲故事”栏目,以临清方言重构历史叙事,并设立非遗传承人津贴制度,吸引青年返乡学艺。

  三、未来图景:文旅融合的破局之道

临清胡同游的可持续发展需实现三大转变:  

   其一,从单一观光到沉浸体验。借鉴苏州平江路“古城活化”模式,将非遗工坊、民俗表演嵌入游览路线,游客可亲手制作贡砖、剪纸,品尝临清腐乳、锅贴,欣赏临清狮猫,形成“可触摸的文化消费链”。  

        其二,从个体运营到系统整合。目前胡同游过度依赖刘英顺老师的个人讲解,需建立专业导游培训体系,开发智能语音导览系统,并联动舍利塔、宛园等周边景点,打造“运河文化三日游”产品线。  

         其三,从本地保护到国际传播。借助大运河世界遗产品牌,与意大利威尼斯、荷兰羊角村等运河城市结为姊妹街区,举办国际运河文化节,让临清竹编与威尼斯玻璃工艺展开对话,提升文化影响力。

运河不竭,文脉长青。临清胡同游的困境,实则是中国众多古城保护的缩影。当3亿资金注入古街巷时,我们不仅需要修复砖瓦,更要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正如刘英顺老师所言:“胡同游的初衷是让古城活在当下。”或许,当年轻人在文创市集摆摊售卖“耳朵眼胡同”主题盲盒时,当游客扫码聆听晋商驼队的故事时,这条穿越七百多年的文化之河,终将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奔涌向前。路虽远,行则将至——临清胡同游的破局之路,正是中华文明赓续创新的生动注脚。

作者 临, 清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