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临清人喜欢唱戏,不能不说于家棚巷。这条巷子,是临清最早有戏棚的地方。据说,元代时候,这条位于运河北岸的巷子里,就有一家戏棚,当时演出的多是一些地方小戏、临清小曲。剧场是露天的,舞台是简易的棚顶式,观众就坐在大板条凳上。到了清代初期,县城西角门外胡同内也有这样的戏棚。后来,全县城发展到戏园子、戏棚几十家。临清人喜欢唱戏,也喜欢听戏,他们中的许多人也懂戏。唱得好,叫正彩;不好叫倒彩。反正那个时候不兴鼓掌,你唱好了,我就把点赞的话喊出来;唱得不好,我也要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角儿还没有出场,只在后台念一句叫白,观众便叫好,这叫“迎帘好”。如果唱砸了,让观众起身离去,这叫“抽签”堂代大上有句关于戏剧的俗语,叫作“北北京,中临清,南扬州”。这三个地方,都是大运河的漕运码头,北京是天子脚下,政治文化中心,人们有看戏的雅兴;扬州,是中国古代盐商转运使的中心,富商大贾云集,那里有瘦西湖,平山堂,画舫长廊,又有昆曲和扬州评弹,人们闲暇之余,发一点思古之幽情,也不难理解;可这临清的“戏热”是怎么形成的呢?–“商路即戏路”。临清人会这样告诉你。那是大运河的漕运大码头带来的呗。没有它,就没有那么多买卖人。自从安徽四个著名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戏班在北京扎下阵脚,临清城里就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戏曲爱好者,他们当中有的是走京串卫、见多识广的文化人,有的是在运河的黄金水道上淘宝的富商大贾,有的是常年在运河码头上伺候船主的纤工或舵手,也有的是天生就喜欢乐和的平民百姓,凑在一起,锣鼓一响,胡琴一拉,就唱起来。诸如二黄、昆曲、梆子、啰啰等,能唱什么唱什么。日久天长,居然成了运河岸边一道风景线。据说,安徽那个“四喜班”,到北京闯天下之前,就在临清唱过戏。在北京扎下根子之后,很快又跑到临清演出。在临清的碧霞宫、大宁寺、天王庙、静宁寺、城隍庙,都演出过。18世纪初叶,一位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在临清连续看了一些自娱自乐的人们的演唱,饶有兴趣,就咿叽里呱啦地讲了一通把人们组织起来唱大戏的建议。虽然大家觉得洋人的主意不错,但是苦于没有财力支撑,只好作罢。

直到徽班在京城汇合二黄、西皮、昆、秦诸腔,完成了向京剧的衍变,临清的好事之人,撺掇着人们看京剧、学京剧、唱京剧。这样的风气持续了若干年,待到倭寇入侵,国难当头,一班热血愤张的爱国人士,从抗日救亡的角度,成立起了临清县的第一个京剧团。这个剧团名叫新生剧社(二纵四旅剧团),隶属于十八集团军第二纵队四旅政治部,主要演员有李和曾、朱永样、田增良、周明仁、李近秋等,主要演出了《岳飞之死》《黄巢起义》《闯王进京》等刷目。这些剧目的演出,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救国热情。剧团名声大振后在山东各地和河北河南演出多场。

第一次了解到
第一次了解到